兵团日报多版联动聚焦如何打造产业集群发展新高地

2024-08-08 09:12:21

如何打造产业集群发展新高地


铁门关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工园区(摄于6月5日)。李嘉成 摄

新疆天鹅现代农业机械装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在生产线上忙碌(摄于5月27日)。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邵明辉 摄

工人们在新疆五家渠碳联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生产电暖气(摄于6月15日)。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华北 摄

7月29日,石河子开发区神内食品有限公司,工人在包装车间抽检产品质量。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邵明辉 摄

政策扶持 发挥优势

角逐资源转化新赛道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谌慧

8月2日,在二师二十七团新疆威晟天通番茄制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在生产线上忙碌。李嘉成 摄

在九师一六八团的制种玉米田中,职工驾驶农机进行田管(资料图片)。刘宏涛、薛渊 摄

7月26日,由八师石河子市主办的第一届“军垦1949”品牌国内合作发展大会在安徽省合肥市举办,该师市的优质农产品吸引了消费者的目光。司蒙蒙 摄

近年来,兵团强化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着重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形成产业集群、壮大龙头企业等方面下功夫,推动农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群化,加快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平台建设,带动粮油、棉花、林果、酿酒、畜牧业、农业服务业等产业快速发展。

据悉,“十四五”期间,兵团将每年支持建设2个兵团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5个兵团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兵团级农业产业强镇,给予资金奖补支持,提升原料生产基地、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等产业化发展水平,助力乡村振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立足资源优势 推动产业升级

8月,二师铁门关市8万亩酱用番茄相继成熟,进入大规模采收阶段。二师铁门关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内,一辆辆满载番茄的拉运车经过抽检、过磅,有序驶入厂区;红色的番茄“瀑布”向卸料池倾泻而下,经过传送带有序进入生产车间,再通过清洗、拣选、蒸发、杀菌、灌装等环节,制成番茄酱销往各地。

二师铁门关市气候条件得天独厚,是全球最佳的色素辣椒、加工番茄种植区之一。2020年4月,二师铁门关市现代农业产业园获批创建;2023年2月,该产业园顺利通过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的认定。

据了解,二师铁门关市现代农业产业园以辣椒及番茄为主导产业,覆盖了二师二十一团、二十二团、二二三团、绿源产业园,辣椒、番茄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7万亩左右,是新疆连片规模最大的色素辣椒、加工番茄生产基地。

近年来,二师铁门关市现代农业产业园着力搭平台、延链条、建集群,“接二连三”推进现代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全产业链发展。目前,二师铁门关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驻企业已有62家。

二师铁门关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驻企业围绕师市辣椒、番茄优质资源,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职工”的生产经营模式,打造“两红”产业金字招牌,开发出优质番茄籽油、辣椒红素等多种高附加值产品,加快推进“两红”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师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目前,该产业园“两红”产业已形成从品种研发到皮渣秸秆等废弃物利用的完整产业链,总产值达61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之比为3:1,订单农业覆盖率63.9%,带动就业人数2.16万人。

二师铁门关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邓志锋介绍,接下来,二师铁门关市将持续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物流业健康发展等工作,逐步将二师铁门关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成为产业特色鲜明、设施装备先进、职工参与度高、经济效益显著的特色产业发展示范中心,着力打造“两红”产业数字化生产创新区、全产业链发展引领区、全球加工番茄产业品牌发展示范区。

加强政策扶持 助力产业发展

在位于十二师二二二团的新疆天润北亭牧业有限公司万头规模化奶牛示范牧场内,一间间现代化养牛圈舍整齐排列,奶牛膘肥体壮,工人们忙着给牛准备饲草。

近年来,十二师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以龙头企业新疆天润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为引领,在西山农牧场、二二二团、五一农场打造现代化种养区、乳制品加工区,以奶业为主导的十二师现代农业产业园已初具规模。该产业园内的新疆天润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日产乳制品加工能力超过500吨,完全消化十二师奶源基地产出的原奶,实现牛奶加工转化率100%。

十二师着眼组建产业联盟、扶持龙头企业、建设农业服务平台、落地重大项目、促进科技进步、强化人才招引等关键环节,积极出台相关配套政策。

在财政扶持政策方面,十二师出台《十二师现代畜牧业“千百万工程”优惠政策》等,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发放饲草地、养殖基地补贴;在产业扶持政策方面,十二师出台《十二师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奖补办法》等,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奖金奖励;在科技支持政策方面,十二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招才引智工作的若干措施》等,对符合条件的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给予奖补资金……

十二师现代农业产业园采用“政府引导、龙头带动、科技支撑”的运行模式,严格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引导园内生产向信息化、产业化、现代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

目前,十二师现代农业产业园基地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8.5%,科技支撑持续优化,畜禽粪便综合处理率达90%,化肥利用率不低于42%。

强化聚集效应 加快标准制定

7月底,九师一六四团六连职工王陈正种植的玉米进入了收获期,“今年,我们签了订单,种了300亩制种玉米,估计一亩地比种植常规玉米多赚500元左右。”王陈正说。

一六四团六连临近九师白杨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每年的制种玉米订单早早就到了职工手上。

一直以来,玉米制种产业都是九师白杨市的优势特色产业。今年,九师白杨市成功申报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申报区域制种面积达10.02万亩,开展制种生产的企业有18家,拥有品种组合88个。

为了更好带动种业产业化长足发展,九师白杨市抽调种子管理科全部专业技术人员成立制种玉米产业发展专班,结合制种玉米生产管理阶段,提前开展播种进度调度工作,保障制种工作平稳运行。

制种玉米产业发展专班负责人时广帅介绍,为了强化产业集聚,推动制种玉米产业标准化、规范化,制种玉米产业发展专班再次修订了《制种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规范》。在一六三团五连、一六四团六连、新疆九天禾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一六七团种植基地建立了制种玉米高产栽培示范基地,严格落实玉米制种产业园区市场化配置机制,通过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机械化操作、信息化管理,助力企业与示范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生产关系,发挥订单农业优势,让参与制种玉米种植的职工群众吃下“定心丸”。

“接下来,制种玉米产业发展专班将找准资源优势,选准‘种业赛道’,以玉米制种业为驱动,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助力职工群众多元增收。”时广帅说。

绿色转型 向“精”向“新”

构建产业园区新优势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刘美惠子

在位于七师天北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新疆荣泽铝箔制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在车间生产铝箔(资料图片)。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张西安 摄

位于兵团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新疆剑达福源农林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工人在调整设备参数(资料图片)。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冯晓玲 摄

在二师铁门关市兵地融合产业园内,佳沐园艺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工人在查看利用沙培技术嫁接的小白杏苗木(摄于6月15日)。李嘉成 摄

今年以来,兵团坚持创新引领,加快构建特色产业体系,高质量建设和融入“八大产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

“吃干榨净” 循环利用

8月5日,一师阿拉尔市衡暖建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粉磨车间机器轰鸣,一条条如黑色长龙般的传送带正把炉渣、矿渣等工业固废运送至研磨机,加工成矿粉、混凝土等建筑材料,不仅解决了固废处理问题,还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埋不了、烧不掉、没人要,以前提到工业固废,大家都很头疼。但现在,我们将其变成了环保建材。”该公司粉磨车间主任王仁重介绍:“如今,企业每年可以消耗园区3万吨各类炉渣,生产出的产品广泛用于建筑行业,实现了上下游产业紧密联动,破解了园区处理工业固废难题。”

绿色转型赋能高质量发展。阿拉尔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近年来,该园区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低碳共享经济,积极引进节能环保、绿色低碳产业项目,把“绿色”主线贯穿于整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当中。今年一季度,阿拉尔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43.3亿元,同比增长27.7%,

八师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样将园区循环化改造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抓手,坚持分类指导、因企施策,围绕循环产业链构建、废弃物综合利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大力推进园区绿色循环低碳转型发展,构建起“企业小循环、企业间中循环、园区大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目前,石河子经开区循环经济产业链关联度超过6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3.2%,资源产出、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废物排放等5大类32项指标得到明显优化。

“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底色必须‘绿’。”兵团工业和信息化局节能与综合利用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今年,兵团工业和信息化局进一步推动兵团创建更多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建立更加高效、绿色、循环、低碳的现代工业体系。截至目前,兵团已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2个、绿色工厂22家,20家企业(生产线)达到国家能效标杆水平。

提质增效 低碳转型

前不久,位于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开展下属用户单位电机系统节能技术改造,通过安装1100台(套)专业节能设备和智能控制设备,实现节能远程智能控制和管理,从源头减碳。

据了解,该项目实施后,整体节能率每年可达10%,每年节电量达6亿千瓦时,降低煤耗2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60万吨。

兵团聚焦工业降碳关键环节,狠抓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推进重大低碳技术工艺装备攻关,加快绿色能源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

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天山铝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对电解铝脱硫超低排放生产线设备进行升级改造,现在,企业每年可降低二氧化硫排放3000吨左右,降低氟化氢外排30吨左右,污染物排放远低于国家超低排放标准。

“为加快传统产业生产线节能改造,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我们从政策惠企、项目补贴、创新服务模式等方面多点发力,聚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产业体系,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和品牌创建,加快推进工业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科说。

近年,八师石河子市积极引导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对达到标杆值的企业(生产线)下年度免予节能监察,优先推荐节能降碳改造项目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兵团专项资金支持。

在十三师新星市新星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园区发展的主旋律。该园区先后引进新疆新星双瑞风电叶片有限公司、山东北辰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装备制造企业,以及吉铁200万吨硅铁、10万吨多晶硅、20万吨有机硅等新能源电力消纳企业,为十三师新星市新能源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新发展。兵团全力实施一批降碳重大工程示范,严格执行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组织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强化节能减排政策执行,推动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实现节能降碳与减污协同增效,推动工业绿色化转型。

改革创新 园区先行

99.996%,是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新疆天展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所产铝锭的纯度。该公司生产的铝锭主要用于电子工业、航空航天等领域,产品银白色的外观虽不起眼,但科技含量十足。

“我们是首批兵团‘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产品性能指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今年,我们将持续改革创新,助力国家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该公司总经理司旭东表示。

立足“风光”优势,近年,兵团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一条绿色低碳新能源产业链正在形成。

8月4日,在新疆丝路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加紧组装设备。该公司是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兵团分区招商引资的新能源企业,所生产的超高效异质结光伏电池及组件拥有更高的转换效率,实现更低的度电成本,以提高下游客户项目收益。

“近年来,师市坚持国家战略需求导向,抢抓机遇,加快打造产业原创技术策源地,园区新能源产业链集群已初具规模。”四师可克达拉市商务局副局长谭军华介绍说,“接下来,我们将积极培育以碳基材料为核心的光伏新能源全产业链体系,充分利用新疆自贸试验区平台优势招大商、招好商,努力将兵团制造的光伏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

在七师胡杨河市,新材料产业正蓬勃发展。天北经济技术开发区以“纵向一体化+横向耦合新兴产业+高端市场切入”为突破口,建设电子新材料产业园,通过电极箔产业链垂直一体化布局,推动产业链向电容器行业延伸,横向融入新兴产业配套生态圈,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天北经开区化成箔生产线达108条,年产化成箔2160万平方米,年产值14.5亿元。

近两年,兵团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打造新能源全产业链;大力发展硅基、铝基等新材料产业,围绕现有高端装备制造重大项目,引进一批协作配套企业和项目,打造上下游产业链,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为兵团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数智赋能 聚智赋能

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郑娅莉


三师图木舒克市前海棉纺织有限责任公司细纱车间内,工人正在进行细纱接头操作(摄于8月1日)。吉艳杰 摄

新疆新碳源氢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在生产光伏板组件。该企业位于十师北屯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一家从事光伏组件、零碳家电以及储能设备等研发、生产和销售的新能源企业,产品主要出口到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等国(摄于5月31日)。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正虎 摄

新疆天业汇合新材料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操作智能化设备(摄于7月4日)。翟杰 摄

从传统产业升级到发展新质生产力,从发展煤化工产业到加快推进新材料产业,从区域龙头到全国领先……近年来,兵团积极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逐步构建起兵团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兵团产业园区如何通过新产业、新动能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竞争新优势?如何以人才引领驱动高质量发展?带着这些问题,日前,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数智赋能增效 驱动制造业转型创新

7月27日上午9时,在新疆天业汇合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业汇合”)煤储运卸煤区域内,货运司机王海拉运了一车重达30吨的煤来到智慧系统管理区域,中枢大脑指挥系统迅速将信息录入煤储运智慧控制系统,进行自动制卡、智能过磅、机器人送样、无人化验,并通过储煤安全防护系统监控车辆在煤棚的一举一动。

几天后,根据厂区生产任务,这车煤被送到输煤皮带上,进入锅炉。为保障它正常生产出高标准的蒸汽,智慧工厂的中枢大脑向场内巡检机器人系统发出指令,要求无人巡检机器人开始工作,保证煤品“运输”安全。

无人巡检机器人收到指令后,利用声音感知、振动感知、温度感知等技术对设备进行“望、闻、切、析”,持续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并“邀请”巡检工作人员根据平台信息对设备状态、智能报警、特征管理等进行辅助巡检。当设备出现异常时,系统能够实时报警,从而实现辅机设备的“物联”和“人联”,提升生产安全管理效率,保障设备安全稳定运行。

这车煤经过锅炉系统全流程运作燃烧发热,经过APC先进控制,得到充分利用,最终,水和煤变为合成气和蒸汽,并通过智慧管理系统输送到DMO(草酸二甲酯)工段,经过加氢处理,完成了它在一家智慧化工厂的旅行。

“利用智能化平台,实现设备参数监视及执行机构控制,不仅提升了管理效能,更实现了降本增效、安全生产、人机协同、智慧发展。”天业汇合副总工程师曹智晔说。

近年来,天业汇合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发展,先后建成“AI天业+SEG”、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等30余类完整数字化体系。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大数据和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集成整合,该公司将智能制造典型应用成果场景贯穿工厂生产制造的全流程,荣获“国家智能制造试点单位”“兵团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等称号。

互联网飞速发展,带动兵团各产业园区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以“智改数转网联”为主攻方向,深耕细作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兵团“智”造的竞争力和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开展科技攻关 塑造传统产业新优势

产业链越长,附加值越高。近年来,兵团持续推进优质棉基地建设,不断延伸棉花产业链,有效提升棉花和纺织产业竞争力。

在棉花产出量中,棉花纤维占40%,棉籽占60%。棉籽精深加工对于拉动经济发展,带动富余劳动力就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把棉花纺成纱,一般要经过清花、梳棉、条并卷、精梳、并条、细纱、包装等工序。过去,这些工序依靠“人海战术”,动辄数百名纺纱工围着一堆机器转。如今,技术创新改变了传统模式。去年5月,三师图木舒克市前海棉纺织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前海纺织)通过技术改造、增购设备,建设7万锭环锭纺智能化生产线,纺纱流程实现了自动化。

“在整个生产线上,我们采用连续化、智能化、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主机设备,如国内领先水平的经纬清梳联合机、瑞士预并条机、条卷联合机、末并条机、精梳机,以及国内先进的粗细联系统、细络联系统、全自动络筒机、自动化物流输送及打包系统等,实现全流程自动化生产,工序间物料自动智能输送;纺织生产车间全部配置恒温恒湿的空调系统和空气循环系统,实现了全流程全生产车间的温湿度自动智能调节;布局覆盖全车间的无线专用网络,建立生产设备端、远程电脑端、手机端等全联通的统一集成数据平台,以实现对设备状态实时监测、工艺参数远程调控。”前海纺织总经理助理舒飞介绍,“以前一万锭用工40多人,现在我们最少用26人。”

看准了广阔市场,位于三师图木舒克市工业园区的新疆晨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依托地处优质新疆棉原产地的优势,瞄准棉籽加工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开展科技攻关,发展以新型科学技术为主导的循环经济型产业,带动产品质量提升。

记者走进企业生产车间,看到工人们正在仔细操作设备。刚刚生产出来的棉蛋白产品被码放得整整齐齐,这些产品将被销往全国各地。

“我们以棉籽为原料,经过精细深加工,可以生产出棉籽蛋白、棉绒、棉壳、棉籽油等多种产品。”新疆晨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洪民说,目前,公司攻克了棉籽综合加工中存在的油脂酸价不稳定等关键问题,实现蛋白资源高效利用,提升了棉籽油、棉籽蛋白提取率,将棉籽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到94%以上。此外,公司自主研发了低浓度混合油精炼技术、植物油硬脂分提技术等,大幅度提高棉籽油产品质量。

这些探索是三师图木舒克市工业园区推动棉花产业强链延链的缩影。未来,兵团将进一步提升棉花就地转化率,推动服装、家纺、针织等终端产业发展,切实提升棉花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

厚植人才沃土 为高质量发展聚智赋能

日前,第九届全国储能工程大会在河南省开封市开幕。石河子大学“碳中和与清洁能源技术研究团队”的于锋教授作了题为《微反应通道法制备MOF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的主题报告,为电解水制氢、合成氨、二氧化碳的催化转化提供了一条新的解决思路。

201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新加坡做博士后研究工作的于锋在北京出差时遇到了时任石河子大学副校长的代斌教授。交谈中,于锋感受到新疆的快速发展和石河子大学浓厚的科研氛围。思虑再三后,于锋下定决心,加入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师队伍,从此,他扎根兵团,为兵团能源材料与绿色化工行业发展助力。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好的环境,那么在大学期间就可以创建相应的学习计划,帮助学生培养和训练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是可以做到的。”于锋说。

为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和人才成长的环境,于锋来到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在一流学科建设的支持下,组建了一支名为“碳中和与清洁能源技术创新团队”的“科技强军”。团队为兵团各工业园区化工产业发展“把脉”,通过技术革新,促进化工产业升级,提高化工产品的附加值。

近年来,兵团坚持把人才作为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最重要的依托,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人才引领发展的制度优势、产业科技的创新优势和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环境优势不断深化拓展。

去年12月,全国智慧能源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兵团兴新职业技术学院成立。这一产教融合共同体是由国家电投集团新疆能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石河子大学、兵团兴新职业技术学院3家单位共同牵头建设的全国性、行业性产教融合型社会组织,旨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加快发展智慧能源产业。

目前,该共同体已与国家电投集团新疆公司、特变电工新疆公司、合盛硅业股份有限公司、石河子大学、兵团兴新职业技术学院、燕山大学等60多家企业和学校开展合作,实行“订单式”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兵团各产业园区发展输送急需紧缺的专技人才。

数据显示,2023年兵团技能人才总量达64.9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0.8万人。

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兵团提出要着眼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构筑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底座。兵团科技局多途径遴选“高精尖缺”科技人才,实施“天山英才”培养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新团队、青年拔尖人才项目及科研创新平台人才团队支持计划、科技领域“揭榜挂帅”项目的申报遴选工作,汇聚掌握先进技术的高层次人才,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提供了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