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06 16:38:09
“兵二代”洪启:一曲《红雪莲》,漫漫回乡路
胡杨网李萍
“洪启啊,快回来,你总跑那么远的地方做什么,你弟弟没了!你快回来啊!”
7个月前的一天夜里,远在北京的洪启接到母亲的电话,电话那头的洪启瞬间呆滞,一时无法相信……
洪雁是洪启唯一的弟弟,从小一起长大,也是他最好的朋友和知己。迅速赶回新疆后,洪启在恍惚中,万分不舍地送弟弟最后一程。相似的场景在七年前,洪启送走了他的父亲。当时,父亲在浙江老家的医院救治,病危之时,已经说不出话的父亲艰难地写下7个字,“带我回家,回新疆。”但,终究未能如愿。
洪启的个人肖像照。洪启 供图
对于外界,洪启是个传奇。他出生于新疆和田的一个维吾尔族家庭,从小被从浙江支边到新疆的汉族父母收养,在大漠当过兵,流浪四方。上世纪九十年代,他的《红雪莲》红遍大街小巷,国内重量级乐评人称之为“这个时代流行音乐最缺失的声音之一”“中国流行乐罕见的美丽纯粹民谣”。洪启现为中华文化促进会艺术与融合创新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学会理事、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理事等,代表作品众多,包括《谁的羊》《喀纳斯》《喀什的孩子》等。曾获2012“新歌唱新疆”一等奖金奖、西北五省创作歌曲大赛一等奖、2014华语金曲奖“最佳民谣艺人”大奖。
还要继续远离故土吗?洪启有自己的答案。
冰棍、汽车、路
在新疆出生长大的洪启从1992年开始创作音乐,随着成就的与日俱增,他身上的光环也越来越多,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是“兵二代”,源于这份特殊的情怀,此次回疆,他把兵团作为了自己的理想践行地。
2024年12月19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亚心文旅产业促进会正式成立,洪启当选该促进会第一届会长(理事长)。深耕音乐、文旅产业多年的洪启期望促进会借助十二师的地缘优势,打造新疆文旅前站。
1973年,洪启出生于新疆和田的一个维吾尔族家庭,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因家境困难,半岁左右被送给一对来自浙江淳安的汉族夫妇。
洪启幼年时,和养父、养母、弟弟的合影。洪启 供图
“我成了他们心爱的儿子,他们用当时很难搞到的上海奶粉和鱼肝油把我喂活。”洪启的养父洪文标是兵团工一师四团(工一师为十一师前身)的工人,曾在浙江舟山群岛当兵,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复转时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来到新疆,修建过中巴公路和疆内铁路。善于劳动又会开车的洪文标后来在单位机关开大车,从未出过一起事故,安全驾驶直到退休。
在洪启的记忆里,当时,一家人生活在乌鲁木齐六道湾矿区,家在坡上的“兵团四建大院”(新疆兵团第四建筑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兵团四建”)。幼儿时期,妈妈余佑春总是背着他,手里拎着自制的冰棍箱,跑很远的路,以每根冰棍几厘钱的微薄利润贴补家用。洪启在儿童时期,很多时候都是在爸爸的驾驶室里度过的,父亲带着他走遍了天山南北。透过车窗,洪启看到戈壁、大漠、胡杨林、山脉,河流……一条条马路,一帧帧风景在日后的多年中,就像电影,在洪启的脑海中回放。
幼年洪启和养母的合影。洪启 供图
在洪启4岁时,养父母生了弟弟洪雁,但养父母对于洪启的爱,甚至超过他们的亲生儿子,好吃的,好穿的,好用的,总是先给洪启。
“家里的经济条件虽然不太好,但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我特别幸福,有好长一段时间,我弟弟以为他才是抱养的那一个。”洪启说。
外面的世界
洪启第一次出远门是在1990年。那年,17岁的洪启参军入伍,服役于新疆武警兵团指挥所一支队,他所在的部队驻扎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
入伍后的洪启。洪启 供图
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在夜晚空寂无人的岗楼,在寸草不生的无人区,音乐带给洪启无法言说的慰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流行音乐和摇滚乐迎来黄金时代,即便是西北边陲,人们也能通过广播或磁带听到这些音乐,从齐秦的《外面的世界》到崔健的《一无所有》,洪启从最初的模仿到自己创作并演唱,一发不可收。
齐秦影响着洪启的音乐人生,从1992至今,他们保持着亲人般的情谊。洪启 供图
在部队,洪启给战友们唱歌,他写的第一首歌是《我的终点,我的家》,“背着马桶包(当时流行的一种长方形的包),我四处去流浪,我找不着我的家……” 歌词反映了他初入社会的迷茫。
2024年8月,洪启(左)陪同中国摇滚乐开拓者崔健(右)在吐鲁番采风。洪启 供图
1992年8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洪启带着中国台湾歌星齐秦去拜会住在乌鲁木齐的王洛宾,受两位著名音乐人的影响,洪启自此定下从事音乐工作的志向。
两年的参军经历,让洪启对兵团人的开拓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他们的身影曾在这片寸草不生的盐碱地上耕耘和开拓,这跟我生活的城市完全不同,无边的大地上,总能看到无数面火红的旗帜,耳中听到的是响亮的号角,我想为他们歌唱。”洪启这样写道。
1992年年底,洪启复员后,被分配到一家单位工作,但经过抉择之后,他放弃了安稳的工作,登上东去的列车,来到北京圆明园艺术家村,在那片全国各地流浪艺术家的聚集地,追寻他的音乐梦。在经过几年专业的学习和磨练之后,出于思乡情结,1997年,洪启与几位朋友在乌鲁木齐组建了“驼铃唱片”公司,推出个人的创作歌曲《城市的故事》和《红雪莲》。那一年,《红雪莲》传遍边城大街小巷。
2024年底,洪启在克州采风。洪启 供图
他的歌曲被称为“中国流行乐罕见的美丽纯粹民谣”,乐评人王小峰撰文评价他的声音是这个时代流行音乐最缺失的声音之一。之后他陆续推出《阿里木江,你在哪里?》《九棵树》《谁的羊》等专辑,数次入围华语音乐传媒奖“最佳民谣艺人”提名。
这一时期,洪启积极思考新疆民谣和西部民歌的传播和创新,并以新疆民间文化使者的身份奔走于全国各地,先后发起了“新民歌运动”“纪念王洛宾演唱会”等系列活动,传播和介绍新疆文化艺术,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
2012年5月1日,洪启“回乡之路”作品演唱会在新疆人民剧场举行,这是新疆文化主管部门首次为流行音乐人举办个人演唱会。图为洪启在演唱会上的画面。洪启 供图
2012年5月1日,洪启“回乡之路”作品演唱会在新疆人民剧场举行,演唱会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主办,这是自治区文化主管部门首次为流行音乐人举办个人演唱会。
答案在风中飘荡
“请允许我把你的故乡,也当作我的故乡……”
《回乡之路》是诗人北野的一首诗,洪启编曲后,吟唱出了背井离乡之人“把异乡当故乡”的情节。洪启说:“刚到北京那会儿,我每次回到乌鲁木齐,都会嗅到一股亲切的家乡气息。”
对于《回乡之路》感触最为深刻的是在2017年,这一年,洪启的父亲在浙江老家治病时,因脑溢血病危,看到浑身插满管子,已经无法说话的父亲,洪启心如刀割,望着父亲期盼的眼神,他心领神会地拿出一张纸,父亲艰难地写了七个字“带我回家,回新疆”。洪启说,他很理解父亲,虽然父亲在浙江淳安长大,但在新疆生活了50多年,新疆早就成了父亲的故乡。后来,洪启受邀参加央视《中华情》栏目,当时,洪启唱了《回乡之路》为父亲祈福,然而,由于父亲病情加重,在浙江病逝。
“父亲的遗愿,我懂。”自此,洪启将更多的工作重心向新疆转移,回新疆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作家刘亮程是洪启多年的好友。刘亮程说,洪启总是一次次地离开新疆,又一次次地回到新疆,感觉新疆就是他可以抹把眼泪然后积蓄力量再出发的地方。
2021年,洪启受作家刘亮程之邀,在木垒书院拍摄纪录片《文学的日常》。洪启 供图
哪里是故乡?哪里是异乡?对于四海为家的洪启来说,界限已愈发模糊。
然而,弟弟洪雁的突然病逝,让洪启猝不及防。
曾经,身在外地的洪启因为要动手术,弟弟洪雁担忧地说:“哥,你要好好的,没有你,我会多孤单!”
如今,弟弟没有了,洪启感到前所未有的孤单。
面对这些年亲朋好友的离去,洪启坦言,生老病死都是人要接受的,过去的30多年,生命里,那些剧烈的事情,变得越来越平静,“你知道什么东西是无可奈何的,什么是可以努力为之改变的。”他说,希望能把这些年,他所积攒的音乐文旅产业方面的成功经验,成功“移植”到新疆和兵团。
洪启曾写过一首歌《我想 我想》,一首献给鲍勃·迪伦(首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流行音乐偶像)的歌,“鲍勃·迪伦是我的偶像,他在《blowing in the wind》(答案在风中飘荡)里唱到,一个人要抬头多少次,才能看见天空的美?我在这里出生长大,曾经,我义无反顾的离开它,但走遍千山万水,脑海中常常浮现的,依然是小时候,父亲开着大轿子车,带着我走遍新疆天山南北的场景,那时候,父亲还是风华正茂的样子……
2025年1月5日晚,2025新歌唱新疆新年演唱会在乌鲁木齐举行,主办方邀请洪启唱一首用来怀旧的老歌《红雪莲》,在舞台上,洪启问观众,“还有多少70年代的人?”台下有三分之一的人热情呼应……
“你的怀中放着为我病中所采下的红雪莲,我知道了这是你对我最后的表白……”
洪启的歌声唤起了一代人的回忆,观众的合唱让他感受到自己与家乡紧密相连。对洪启来说,新疆的每一条路都是回乡之路,那是他和妈妈、爸爸、弟弟一起走过的路,这里承载着他的过往,无论走多远,这片土地都是他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