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师红星四场老军垦谢玉兰的故事:一生一世跟党走

2025-01-17 08:34:09

致敬,老兵丨一生一世跟党走

——十三师红星四场老军垦谢玉兰的故事

王保宏、张永茂、谢增杰

1月5日,谢玉兰抚摸着旧军装,讲述起当年的故事。王保宏 摄

1月5日,在位于哈密市的十三师农科所家属楼内,笔者看望了十三师红星四场老军垦谢玉兰。

屋内,几株三角梅悄然绽放。近坐,花香扑鼻。

91岁的谢玉兰指着其中一抹红说:“这是喜庆的颜色,这是幸福的味道。”

谢玉兰是山东省烟台市栖霞市关家庄村人。山东是革命老区、抗日根据地,妇女们做军装、备军粮、支援前线,早早接受了革命思想的熏陶。

谢玉兰清楚地记得,1946年,有几位解放军战士路过她家门口,母亲把藏在草垛里的苞谷面、高粱面全拿了出来,给他们做蒸饼吃。母亲说:“孩子们,吃饱些,好打胜仗。”

母亲还经常教育她说:“这些人,是好人,是亲人。”

1952年,新疆军区到山东招收女兵的消息一传出,姑娘们踊跃报名。有的身高不够,就往鞋里加鞋垫;有的怕爹娘不同意,就瞒着父母赶往招兵点……

谢玉兰是村妇联主任推荐的,“敢于吃苦”的她,很快就被录取了。

说起进疆的过程,谢玉兰回忆说:“我们先坐火车到兰州,在那里领了一身新军装。后来,我们转乘汽车进疆,走了大概27天。”

一路走走停停,大家到达农五师(现十三师)师部,已是傍晚。

“黑黑的,啥也看不见。”谢玉兰说,热情的首长和战士们接待了她们。一顿香喷喷的晚餐,有洋芋片、土豆丝,还有苞谷面馒头,这在当时算得上丰盛了。

夜里,12个女生共住一个房间,大通铺。大伙儿头朝外,一个挨一个,来自山东、河南、湖南等地的女兵挤在一起唠嗑,如百灵鸟般的声音,让这片土地热闹起来。

对未来,女兵们更多的是憧憬和希望。

“好日子在后头呢!”谢玉兰告诉笔者。

谢玉兰被分配在十六师四十六团,驻地红星二牧场。

她是团里年龄最小的姑娘,班长、排长都特别照顾她,晚上帮她盖被子,还帮她给家里写信报平安。

刚入伍,女兵们白天学排队列、骑马等;晚上,团里组织大家认字、学文化。

当时,体型偏瘦、中等个头的谢玉兰,干活十分利索,喂牲口、缝帐篷都冲在前、干在前,在连、排多项比赛中,拿过不少小红旗。

“我们山东姑娘,凡事说三分、干七分,我年龄虽小,可从不服输。”谢玉兰告诉笔者。

谢玉兰嗓音好,爱唱爱跳,每有演出必有节目。

其中有个节目,《湖北两口子来兵团》,这是团武装干事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她扮演女主人公,讲述两口子在山上放牧三年的故事。

这个节目获得过师里文艺会演的二等奖。部队给奖了几件线衣,胸口绣着“优秀青年”的字样。谢玉兰把其中一件线衣邮寄给老家的哥哥,哥哥天天穿在身上。碰到有熟人问,哥哥便自豪地说:“这是兵团领导奖给俺妹妹的!”

据统计,1952年至1954年间,先后有2万多名山东女青年进入新疆,其中相当一部分有军籍。不久,她们陆续脱下军装,转业到新疆各地的县市和兵团团场。她们和男兵一样,住地窝子、喝涝坝水、扛着农具开荒生产,没有一丝怨言。

1955年腊月三十日,是谢玉兰结婚的日子。

谈起幸福的婚姻,谢玉兰笑着说:“我被老陈捧在手心里疼了一辈子。”

记忆的闸门打开,往事汩汩而出。

老陈全名陈先达,是一名老红军,山西人,十几岁参军,后随王震将军进疆。

陈先达比谢玉兰大。营长两口子是介绍人。

当年,谢玉兰年轻貌美,还有一副好嗓子,天天唱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咱们新疆好地方》《打靶归来》等歌,百灵鸟一样的嗓音,吸引着许多男兵。

陈先达是其中之一。

三说两不说,两人便有了一次次接触。

那时候,表达爱情是含蓄的,织一件毛衣,说几句关心的话……这些朴素的字眼,委婉地表达出爱慕之情。

他是干部,踏实能干、年轻帅气,而且还有文化;她是进疆山东女兵,温柔漂亮。

渐渐地,战友们也瞧了出来。两人在工作中表现优秀,军龄也够,各项条件也符合。

就这样,两个年轻人很快走到了一起。

婚房简单,但喜气劲儿一点儿不少。

“我们备了些水果糖、瓜子和花生,同事们有的送一幅画,有的送一条毛巾,有的送一个脸盆,还有的送一个暖壶……”谢玉兰向笔者描述起当日的场景。

虽说日子苦,但有了爱情的滋润,两人总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这辈子,我们几乎没拌过一次嘴,更别说打架了,他宠了我一辈子。”谢玉兰说,“母亲说得没错,‘吃菜要吃白菜心,嫁人要嫁解放军’。”

荒原上燃起鲜活的人间烟火。婴儿清脆的啼哭声,成为戈壁荒原上最动听、最令人振奋和激动的乐曲!

屯垦戍边的解放军成了家,诞生了第一代“军垦母亲”,有了孩子、留下了血脉。

“那时候哪里有任务,我们就到哪里去。”谢玉兰回忆说,“初到新疆的那些年,似乎有干不完的农活。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大家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连吃饭都是在田边解决,没有筷子就折个树条或找个棉花秆替代。虽然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但丝毫没有影响大家的劳动热情。”

她的两个入党介绍人,一个名叫李俊德,是红星二牧场的一名兽医。另一个名叫于南辉,是一名转业老兵。两人对她的评价都是“干活不怕苦,啥事都冲在前。”

1955年7月1日,谢玉兰正式转正。当时,连队仅她一人正式转正。她清楚地记得自己对着党旗宣誓的场景。

“入党了,就要一生一世跟党走。”谢玉兰说。

1963年,因工作调动,谢玉兰来到农五师(现十三师)红星四场工作,担任托儿所所长。

团场初建,各项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当时的团场幼儿园有3个班,137个孩子,9个保育员,没有教室,只有几间地窝子。地窝子里特别潮,夏天还好,冬天又冷又滑,孩子们摔倒碰伤是常事。

谢玉兰找到团场领导。经领导批示后,她带着9名保育员,利用空余时间拉土、拉沙子,大家白天上课,晚上打土坯,1个月内,打了4.8万块土坯。

幼儿园的教室从地下转到了地上,还留了一扇大窗户。孩子们开心,家长们也高兴。农五师还组织其他学校的老师前来参观,并为她们颁发了奖状。

“我这一生,无怨无悔。但心中最愧疚的,是没有在父母身旁尽女儿之孝。”谢玉兰说。

如今的谢玉兰,生活简单,天气好些时,她会去团场的广场上散散步,和当年的伙伴们一起聊天、回忆过往。

“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谢玉兰唱起了当年那首熟悉的歌曲,声音依旧如百灵鸟般清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