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师可克达拉市推动玉米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02-13 08:51:55

四师可克达拉市推动玉米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

生生不息“芯”力量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李惠 通讯员崔凯、王亚军

从订单种植,到国家级玉米制种大县;从小农经营,到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生产;从单打独斗,到产加销全链条协同发展……四师可克达拉市玉米制种产业走过了一段非同寻常的历程。

四师可克达拉市从1994年开始对外预约生产杂交玉米种子。据四师可克达拉市农业农村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该师市累计种植制种玉米388万亩,为国家生产合格杂交玉米种子19亿公斤,可满足9.5亿亩大田玉米用种需求。近10年来,该师市年均种植制种玉米面积达20万亩,约占全国制种玉米面积的6%,年产量1亿公斤,占全国总产量的8%。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它们不仅是农作物生长的起点,更是粮食安全的基石,不仅关系国家粮食安全,也关乎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而在四师可克达拉市,职工群众种植制种玉米亩均收益稳定在1800元以上,玉米制种产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产业”。

从无到有

全力打造国家级玉米制种大县

四师可克达拉市地处天山北麓西段,位于伊犁河谷,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这里每年日照时数超过2870小时,年平均气温10.4摄氏度,光合作用强,水资源丰富,是制种玉米种植的黄金地带。

如何发挥自然资源优势,让土地效益最大化?

上世纪80年代,兵团引进南斯拉夫SC704玉米杂交种,增产明显。1984年,农四师成立种子公司,与团场联合开展示范推广。

1994年,六十六团首次尝试给四川种子公司代繁玉米种子260亩,取得成功。此后,农四师开始逐步发展对外预约杂交玉米种子生产。

作为总面积6340平方公里的农业大师,此后的30年间,四师可克达拉市始终将玉米制种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产业之一,持之以恒做大做强。

鉴于新疆发展玉米制种的独特优势,2000年以后,国内多家种子公司涌向新疆寻求制种合作伙伴,制种效益较粮食生产明显,农四师玉米制种产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由于团场“各自为战”,少数公司因经营问题不履行生产合同,给团场和职工群众造成了损失。

为规范制种市场,集聚基地发展合力,保障职工收入,2005年12月,农四师党委整合各玉米制种团场优势资源,组建伊犁金天元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金天元种业”),统一组织代繁订单签订、统一落实技术措施、协调处理种子纠纷,形成了“龙头企业+团场+职工”的利益联结机制。

期间,农四师成立制种基地生产管理领导小组,规范种子生产经营管理秩序,公司和团场完善以丰补歉机制,降低了风险,至此,农四师制种产业走向良性发展道路。

为助力制种产业发展,农四师在杂交玉米种子生产中大力推广“矮、密、早、膜、匀”栽培模式,总结并制定制种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规程,使制种玉米产量、质量均达全国领先水平。2013年,四师可克达拉市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并成为当时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玉米制种大县。

四师可克达拉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韩海告诉记者,2017年,该师市种业发展实现政企分开,玉米制种产业全面进入市场化,企业充分让利职工,当年,该师市制种玉米种植面积达21.5万亩。

2022年,四师可克达拉市再次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级玉米制种大县”。

从小到大

全力提升制种玉米产量质量

在四师可克达拉市一家制种玉米企业生产车间内,员工在果穗烘干线上忙碌(资料图片)。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惠 通讯员 王亚军 摄

如何从小农经济模式向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转变?四师可克达拉市给出的答案是,实施“基础设施升级+科技服务+环境改善”新模式,实现制种玉米产量质量双提升。

韩海告诉记者,为加快玉米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四师可克达拉市成立工作专班,负责规划布局,做优基地,做强企业,补齐产业发展短板,提升监管和服务能力。

有了顶层设计的加持,四师可克达拉市玉米制种产业实现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生产。

这些年,四师可克达拉市全力打造玉米制种优质基地,高标准农田覆盖全部制种田,集中连片面积均在300亩以上,基本实现水、田、林、路、电配套。推行高效节水灌溉,覆盖面积约占制种田总面积的70%,耕、种、收机械化率达100%。

同时,四师可克达拉市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各团场共有种子晒场122.5万平方米,可满足5万亩种子晾晒需求;建成高标准库房7万平方米,可满足7.5万吨种子仓储需要。有果穗烘干线18条、籽粒烘干线7条,可满足40万亩玉米种子烘干需求,年加工能力4.4万吨。为提升种业创新能力,让更多的优质玉米种子在四师可克达拉市扎根,这些年,该师市先后与新疆农垦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疆内外院校,以及国内60多家知名种子企业合作,年均引进优良新品种60个,筛选适宜本地种植的优良品种15个。制种玉米亩均产量500公斤以上,最高单产达1034.62公斤。

不仅如此,四师可克达拉市还通过健全质量体系、升级合格证管理制度,严格落实播种定苗、点父本、去杂等管理措施,生产的种子籽粒饱满、商品性好,备受疆内外玉米生产经营者和种植户的青睐。

经过30年的发展,四师可克达拉市构建了以六十一团至六十七团为核心,六十九团至七十三团、七十八团至七十九团为辐射的“两区”优势玉米制种布局,打造高标准玉米制种优势基地13个共30万亩,围绕种子科研、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功能,形成了产业要素集聚、区域联系紧密的种业发展格局,为制种玉米高产稳产奠定坚实基础。

从少到多

职工群众收入持续攀升

在四师可克达拉市一片制种玉米农田内,职工驾驶多功能收获机进行收获(资料图片)。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惠 通讯员 王亚军 摄

作为兵团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农业农村部赋予四师可克达拉市“国家级玉米制种大县”这块“金字招牌”。该师市据此大力发展种业全产业链,让职工切实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前不久,六十二团十二连职工刘军为记者算出了去年种植制种玉米的账单:亩产723公斤,每公斤种子售价7元,即每亩产值5061元,减去成本1900元,纯收入3161元,26亩地总收入达82186元。2024年,刘军还流转了近100亩土地种植制种玉米,纯收入总计超过30万元。

“年初有订单,春种、夏管、秋收各环节都有制种公司和专业合作社技术人员全程指导,年底还有合作社的分红。”说起种植制种玉米的好处,刘军满脸喜色。

刘军所在的六十二团十二连耕地总面积11300余亩,有职工334人,近半数职工种植制种玉米。

十二连党支部副书记、连管会连长陈海波说,职工看好制种玉米前景,节水和劳动成本低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加入连队的绿川农民专业合作社后,通过合同契约、股份合作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一体化经营,职工直接分享收益,这让他们对玉米制种信心十足。

四师可克达拉市依托创锦种业、中淼农业、金豆豆种业、金天元种业等师域企业,运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职工”的生产经营模式,通过领办创办制种专业合作社,不断完善“耕、种、管、收”全过程技术服务等措施,构建起企农双赢共同体。

创锦种业公司通过领办创办制种专业合作社19家,吸纳社员2663人,稳定制种面积12.6万亩,利用十项惠民政策,按照市场化订单,推行“十统一”模式,近三年累计为社员二次分配近4717万元,社员亩增收230元。

金天元种业公司通过与4家制种专业合作社、部分职工合作,技术人员统一管理,有效激发土地活力,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亩产量年均递增8%。

“四师可克达拉市玉米制种产业不仅在育种研发、农技推广等方面成效显著,而且卫星导航播种等新技术应用也很广泛,在兵团玉米制种产业发展上发挥了排头兵作用。”兵团种子管理总站副站长侯新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