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5 10:16:07
诚信经营方能行稳致远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冯晓玲 通讯员金山
“直播间里说这款面霜能治湿疹,我用了半个月结果一点效果都没有!”不久前,十二师消费者张女士举着一瓶护肤品,向有关部门投诉。这款被主播吹捧为“医学级修复”的面霜,检测报告却显示其重金属超标3倍。更让她愤怒的是,商家早已“跑路”,平台则以“证据不足”推诿责任。
这个曾以“万物皆可播”重塑零售生态的新消费场景,如今正陷入虚假宣传、货不对板、售后无门的泥潭。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直播带货投诉举报量逐年上升,主要问题集中在购买到“三无”产品、货不对板、售后维权困难等。当镜头前的主播们高喊“全网最低价”“独家特供”时,屏幕后的消费者却在信任与欺骗的博弈中挣扎。
在十二师商务局与九鼎农发集团联合举办的第四届九鼎年货节线上直播中,消费者通过“九鲜汇”微信小程序观看直播,购买货品(摄于1月17日)。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冯晓玲 通讯员 王晓燕 摄
从业8年的主播经纪人陈某揭开行业一角:部分机构采用“金蝉脱壳”模式,一个违规账号被封,立即启用备用“素人号”重启直播。“平台算法偏爱‘疯狂砍价’的表演型主播,我们只能不断试探底线。”这种短视频行为正在反噬行业——曾创下单场百万元销售额的“美妆一姐”张某,因推销重金属超标面膜遭起诉,直播间30秒掉粉10万。
流量至上的逻辑下,责任链条却如“俄罗斯套娃”般模糊。有法律专家直言:“消费者维权时,主播、平台、供应商互相推诿,取证难、追责更难。”一位消费者购买直播间宣称“国外进口”的护肤品,事后发现原料实为国产,但主播早已删除直播回放,平台则以“商家失联”为由拒绝处理。
乱象之中,监管的“硬拳头”与技术的“软刀子”正在重塑行业规则。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清朗直播”专项行动自2025年1月启动以来,已下架数千件违规商品,封禁数百个账号。AI语义识别系统24小时捕捉“彻底根治”“永不复发”等违禁话术,大数据监测平台实时追踪异常交易数据,一场“算法对算法”的攻防战悄然展开。
在十二师,“透明化革命”正在推进:直播平台被要求建立商家和主播资质审核机制,对商品质量、标识标签进行动态抽检;12315平台开通直播投诉处置绿色通道,投诉处理周期从15天压缩至72小时。某直播间因伪造“助农数据”被罚后,负责人坦言:“现在每场直播都得备好检测报告,再不敢玩文字游戏。”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改善消费环境专项措施,释放多样化、差异化消费潜力”列为重点任务,这场信任重建之战已进入深水区。当“清朗直播”专项行动从风暴式整治转向长效治理,当“流量焦虑”的商家开始拼“质价比”,行业生态正在发生微妙转向。某农产品直播间的主播在介绍苹果时,主动展示土壤检测报告和冷链物流追踪码,“现在观众第一句话不是问价格,而是要看质检证书”。
夜幕降临,十二师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办公室内依旧灯火通明。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的直播违规预警信息与消费者满意度数据交织成网。“这不是简单的行业整顿,而是一场商业文明的升级。”十二师市场监督管理局业务科科长张彩宁说。当“美颜滤镜”失效时,那些经得起放大镜审视的商品与服务,或许才是直播带货真正的生命力。正如张女士抚摸着过敏未愈的脸颊所说:“骗来的流量终会流走,留下的信任才最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