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在一线高高飘扬丨夯实基层基础 锻造坚强堡垒

2025-07-02 07:41:38

夯实基层基础 锻造坚强堡垒

编者按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兵团坚持强基固本、大抓基层,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连队基层党组织结合连队实际,打造基层党建特色品牌,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绘就连美民富人和的美丽画卷提供坚强组织保证。社区基层党组织立足社区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基层治理方式和组织服务群众的有效载体,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党建引领社区发展之路。今日本版刊出3个基层党组织的先进事迹,敬请关注。

十二师头屯河农场绿洲街北社区党总支:石榴花开香四溢

6月14日清晨,微风轻拂,带来一丝清凉,晨光似水,洒在十二师头屯河农场秀水兰亭小区的广场上。

6月14日,十二师头屯河农场绿洲街北社区工作人员与乌鲁木齐头屯河区钢城街道新立社区居民一起制作非遗手工五谷张贴画。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冯晓玲 通讯员 周丽红 摄

此时的广场上,空气里弥漫着彩线的温润气息,居民们的笑声不时响起。头屯河农场非遗爱好者、居民肖红巧手翻飞,正手把手教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头屯河街道党工委新立社区的党员阿不力克木·爱孜,将一粒粒饱满的“石榴籽”,细心地拼贴成绚烂的花朵,以此向党的生日献上深情祝福。

这场由头屯河农场绿洲街北社区党总支与乌鲁木齐头屯河区头屯河街道党工委新立社区党委联袂举办的“兵地手拉手·非遗进万家”民族团结联谊活动,正编织着触手可及的温暖。各族居民围坐一处,指尖流淌的是五彩丝线,心间流淌的则是对这片土地共同的理解与归属。

“瞧这针脚多密实,”肖红边忙活边轻声说,“就像咱兵团老前辈当年开荒,一锹一镐地干,硬是在戈壁滩上‘绣’出了眼前这片绿洲。”

肖红的话像一股暖流,让阿不力克木·爱孜手上的动作更轻,也更稳了。当最后一粒“石榴籽”稳稳粘牢,一朵象征各民族紧紧相依的石榴花就在她掌心绽放。她捧着这朵“团结花”,眼角含笑:“这活动真好!节目看得心里热乎,亲手做这‘石榴籽’花,感觉更不一样,那份‘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暖乎劲儿,真真切切就在手心里。”

这看似简单的贴画,盛满了沉甸甸的情谊,无声地诉说着大家共建共享的和美家园,就像眼前这朵石榴花,静静绽放。

这份心连心的暖意,早就在绿洲街北社区和周边地方社区的日常点滴里扎了根。兵地一盘棋,兵地双方秉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服务居民”的宗旨,积极做好融合文章。

头屯河农场绿洲街北社区党总支书记周丽红心里明白,文化搭台最能拉近心与心的距离,“我们把大家伙儿喜欢的节目送到家门口,让居民不出小区就能享受文化大餐,大伙儿打心眼里高兴。”她看着广场上居民们专注投入的笑脸,也看到了兵地之间越来越深的情谊。这份一起创造的快乐,不仅让社区生活更有温度,也在大家心里悄悄种下了理解与认同的种子。

融合的温度,更藏在邻里守望的细微处。87岁的黄雪芬住在头屯河区八钢片区三管区,被智能手机挡在了“数字鸿沟”那头,社保认证成了一件让她发愁的事。绿洲街北社区工作人员主动上门,细心帮老人拍好手持身份证的照片,又跑到头屯河农场社保所替她办好认证。退休工资按时到账时,黄雪芬紧紧握住工作人员的手,感激全在不言中。

同样,居住在绿洲街北社区秀水兰亭三期的党员查晓岚,也常常把目光投向头屯河区钢城街道新立社区一位独居老人的小院。定期送去生活用品,陪着老人唠唠家常,查晓岚的身影,成了连接两个社区的温情纽带,让“远亲不如近邻”的老话儿,在兵地融合的土壤里长出了新芽。

融合的实践,也在大家伙儿一起干的热乎劲儿里变得坚实。绿洲街北社区党总支和头屯河街道八一路社区党委联手,带着经开区第二人民医院的医生护士走进了兵团康悦养老院。老人们乐呵呵地接受体检,志愿者们弯腰给他们收拾床铺、擦亮玻璃、修剪指甲。那一刻,满屋子流淌的都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纯粹心意。这些发自内心的行动,像春风化雨,滋养着兵地融合的根苗,让写在纸上的协议,在每一次真诚的交往里扎下根来。

今年年初,绿洲街北社区党总支和头屯河街道的八一路社区党委、新立社区党委等社区党委郑重签下了共建协议,为兵地融合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这张纸,不仅规划着共同的未来,也实实在在地改变着现在——过去农场需要向八钢管委会发函才能办的事,如今社区之间直接就能高效对接。拆掉了繁琐流程的藩篱,办事儿变得更加顺畅快捷。看着手里那份大家伙儿一起完成的非遗五谷画,社区工作者们相视一笑,这生机勃勃的画面,可不就是机制革新带来的新气象。

兵地融合的故事在这里不断涌现,它就藏在小区广场上大家指尖共同拼贴的那一粒粒火红的石榴籽里,在穿梭于不同社区楼栋间传递关爱的脚步里,在养老院志愿者俯身服务时专注的神情里,也在办事流程简化后那一声声“真方便”的肯定里。

“我们社区和兵团的伙伴们心手相牵,共同绣制的,远不止非遗作品上那一朵象征团结的石榴花,更是这片土地上各族群众对和美家园最深的期盼。这一针一线,都在细细密密地织就一个大家共享的好日子。”‌头屯河街道新风路社区党委书记芦艳说。(兵团日报常驻记者冯晓玲 通讯员张金惠、吾兰)

五师八十六团十四连党支部:用心办好群众“心头事”

6月23日,星期一,是五师八十六团十四连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的日子。

在“党员说事、支部解事”环节,十四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李建军说了他了解的一个情况。

6月30日,五师八十六团十四连“两委”成员来到职工毛小华(左)家的地里,查看特色果树——延边苹果梨的生长情况。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郭晓维 摄

“退休职工赛里克·卡三家的羊圈屋顶漏了个洞,他儿子每天早出晚归外出放牧,没时间修理。我看了一下最近的天气预报,这周还有大雨,要是不及时修,可能整个屋顶都会塌掉。赛里克·卡三说可以出钱买材料,但就是找不到人……”

经过讨论,全体党员一致同意,第二天就帮赛里克·卡三家修羊圈屋顶。

2024年,八十六团党委在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要求各连队党支部要结合连队发展、职工需要办好实事。为此,十四连党支部创建了“党员说事、支部解事”制度,在每月的最后一个周一召开党员大会,专门汇集党员收集的问题线索,再由大家统一商量解决办法。

“连队党支部有24名党员,让‘党员说事’,就是鼓励党员在平时多走访群众,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李建军在连队启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动员会上说。

当天的动员会还没结束,党员葛建国就上报了一条他了解到的线索。

原来,2023年,连队安装路灯时,工人挖开了连队巷道里的一段路面。完工后,工人只进行了回填,没有对路面进行硬质化处理。后来来往车辆不断碾压,导致路边的一处自来水井盖被压碎。

“前两天,我家隔壁邻居老高家的小孙子就差点掉下去,我来开会之前,他还跟我唠叨这事。我想着,要是给群众办实事,咱能不能就从这件事开始?”葛建国说。

经过大家一致讨论,决定由党支部出钱,党员们出工,修补这段路面。

破损的井盖换掉了,坑洼不平的道路修好了,党员们四处找“事”的积极性也被激发了起来。截至2024年底,十四连党员收集上来近60条问题线索,党支部办好事实事30件。

在2025年元旦前的最后一次党员大会上,李建军让大家盘点一下,2024年办的实事里,哪一件“含金量”最高。

一时间,大家争执不下,最后,大家列出了两件,并列第一。

第一件是新建了一个连队集市。

十四连地处八十六团南侧,靠近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五台镇。每年一到春天,连队里居住的职工群众增多。每周一次的集市,是大家补充生活用品的重要来源。可是连队集市设在营区出口的道路边,每到赶集这一天,进出连队会很不方便,有群众反映,能不能把集市换个地方。

“能,当然能。不仅要换地方,还要盖个方便又漂亮的集市。”在一次党员大会上,与会党员一致通过把集市换个地方的提议。

经过选址后,大家将集市地点选在了营区西面。十四连党支部动用了团党委拨付的8万元“我为群众办实事”专项资金,将原有一处坑地填平后,打好了水泥地坪,规划了行人道路,还搭建了遮阳棚。

主张这件实事含金量最高的党员认为,这件事不仅充分利用了连队的闲置地,完成了改造,而且实现了“变废为宝”。同时,新建好的集市还惠及了周边的5个连队及地方村民,当属第一。

另一件实事,是解决了开春前整地时打除草剂无水可用的难题。

以前每年8月底至9月初,十四连职工种植的棉花在喷施完最后一遍脱叶剂后,连队机井就处于关闭状态,直至第二年播种后才重新启用。这样一来,在每年春季播种前整地时,要随机车喷施一遍除草剂,用水就成了大问题。

大家很快就商量出了一个办法,把连队里目前废弃的,但仍然有水的旧机井盘点一番,然后出资购买抽水泵等物资,解决这个问题。

最后,经过党支部一班人实地查看,处于连队种植区中心位置的5号井成为最佳选择。这里有一口旧机井,虽然水量不大,但是完全可以满足需要。

新的问题接着出现了,因为前期团里的办实事专项资金全部用于新集市建设了,办这件实事有资金缺口。

党员杨显华率先提议:“办这件实事全部费用在9000元左右,咱们党员出资把这件事办了,大家看行不行!”

“行!”大家异口同声道。

就这样,这两件实事究竟哪一件的含金量最高,仍然没有定论。因为,随着新一年的到来,“党员说事、支部解事”的推进仍在继续。这个生动、鲜活的环节,让十四连24名党员充分发挥作用访民情,党支部集中力量解民忧,起到了聚民心、促发展的作用,更让“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成为基层党员服务群众的生动实践。

自2024年至今,八十六团十四连党支部共为民办实事120件。2024年,该连党支部荣获五师双河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兵团日报常驻记者郭晓维)

六师新湖农场二十连党支部:“党建红”引领“产业兴”

六师新湖农场二十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王文玉通过“新湖优品”线上直播间销售农产品(摄于3月20日)。张静 摄

6月30日一大早,六师新湖农场二十连职工罗性永端着装满饲料的盆子走进自家庭院。随着一阵“咚咚”的脚步声响起,数十只体型健硕的鸵鸟立刻围拢过来。阳光下,鸵鸟的羽毛泛着缎子般的光泽,它们修长的脖颈优雅地弯曲着,啄食时憨态可掬的模样让人忍俊不禁。

“这只雌鸵鸟这个月刚下了一枚蛋,孵化成功的话,家里又能添新成员了。”罗性永轻抚着鸵鸟的脖颈,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新湖农场二十连曾是典型的“棉花连”,产业结构单一,棉花种植是职工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就能让职工群众全年的收成泡汤,我们必须找到‘第二条腿走路’。”二十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王文玉回忆道。2021年,连队“两委”成员挨家挨户走访,最终确定了“庭院经济+特色养殖”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职工房前屋后的闲置土地,发展“短平快”的增收项目。

罗性永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在一次党支部组织的考察活动中,他发现了鸵鸟养殖的巨大潜力:鸵鸟繁殖力强、环境适应性强、抗病能力强且易饲养,鸵鸟全身都是宝,蛋、皮、肉都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蛋壳还能雕刻成精美的艺术品。

“这哪是鸵鸟啊,简直就是一个‘移动银行’!”罗性永兴奋地说。

在二十连党支部的协调帮助下,罗性永先后赴昌吉市、石河子市等地学习专业的鸵鸟孵化技术,建起了标准化圈舍。

跟罗性永一样,敢闯敢干的职工田传新在二十连党支部的鼓励下,养起了巴马香猪。

6月29日,在田传新的巴马香猪养殖基地里,数百头大小不一的巴马香猪正在林间悠闲漫步。随着田传新的一声吆喝,这些被称为“黑珍珠”的小家伙们,立即扭动着圆滚滚的身子飞奔而来,等待着主人的投喂。

“这些宝贝喝的是泉水,吃的是野草和玉米麸皮,肉质自带甜香。”田传新一边投喂,一边介绍道,“去年光是出栏香猪就挣了15万元!”

目前,田传新的养殖场存栏巴马香猪300余头,全部采用林下散养的方式。“虽然养殖周期要一年半时间,但这样养出来的猪肉质特别好。”田传新说。去年年底,巴马香猪上市后,迅速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今年我准备扩大规模,带动更多职工一起致富。”田传新对未来充满信心。

连队党支部还敏锐地捕捉到了特色养殖与休闲农业的融合潜力。2023年,二十连党支部整合连队资源,将分散的鸵鸟、巴马香猪、草莓采摘园等串联成了一条完整的“生态体验链”:游客可以上午采摘新鲜草莓,中午品尝特色美食,下午参与有趣的游戏,临走时还能带上精美的鸵鸟蛋壳工艺品作为伴手礼。

“今年我新建的采摘园有三亩地,种了草莓、黑加仑、西甜瓜等水果,计划发展采摘游。”田传新说。

为确保特色农产品销路畅通,二十连党支部在新湖农场星光夜市设立了“新湖优品”展销中心。在这里,本地特色熏醋、棉被、香猪肉等产品一上架就成了抢手货。

“以前总担心香猪养出来卖不出去,现在有了展销中心,我们的产品直接对接消费者,价格也上去了。”田传新高兴地说。

产业兴旺的背后,是连队人居环境的华丽蜕变。曾经坑洼不平的土路,如今变成了平坦的柏油马路,新修的花砖步道两侧,苹果树与香妃海棠郁郁葱葱。职工刘星逸感慨道:“现在连队的生活条件和城里没什么两样!”

这些变化源于党支部“民生清单”的逐项落实,近年来,二十连党支部争取20余万元项目资金,修建了人行步道,改造了66户危房;新建农机停放点,解决“农机堵门”难题……

由于工作业绩突出,二十连党支部先后获得六师五家渠市“基层党建示范点”、兵团优秀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夕阳西下,连队文化广场上响起了欢快的广场舞曲。眺望着连片的灯火,王文玉信心满满地说:“明年我们要继续扩大特色产业规模,让更多职工分享发展成果。”

如今,从单一的棉花种植到多元的特色产业,从传统的农业生产到现代的农旅融合,新湖农场二十连党支部正以“党建红”引领“产业兴”,在广袤的田野上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鲜活答卷。(任斐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