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2 08:53:30
金新文:不断创新 追求卓越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马燕
金新文(右)与团队成员在农业农村部果品干制加工技术集成科研基地(西北)为哈密瓜干试验做原料准备(资料图片)。新疆农垦科学院 提供
近日,兵团日报记者走进新疆农垦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中试车间,该所所长金新文正带领团队进行新疆特色精酿啤酒酿造技术与装备研发。
“目前,我们正在搭建精酿中试生产线,为研发新疆特色精酿啤酒开展前期准备工作,预计再过两个月,这套设备就能正式投入使用。”金新文说。
“科研的终极目标是服务社会、惠及民生。作为兵团培养的科技工作者,就要做一颗‘胡杨种子’,扎根边疆、奉献边疆。”从教师到企业家,从科研管理者到技术攻关带头人,从业近30年来,金新文的履历写满了“扎根”与“奉献”。
1995年,金新文从中国农业大学(原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蔬菜学专业硕士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兵团,在石河子大学农学院主要从事蔬菜栽培学教学和相关科研工作。
任教期间,金新文受学院委派到农九师(现九师)一六二团挂职科技副团长。面对团场设施蔬菜种植技术薄弱的困境,他白天蹲在大棚里测温湿度,晚上整理技术手册,手把手教职工搭建保温棚、调控光照,助力职工群众增产增收,工作成效得到团场领导和职工群众的好评。这段经历也让他深刻体会到农业科技的生命力,在于解决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
实验室成果要落地,必须与产业同频共振。2004年,他来到农一师(现一师)新疆塔里木农业综合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工作,担任副总经理兼任控股子公司新疆阿拉尔新农甘草产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他牵头申报了国家级科研和产业化项目2项,开发出甘草酸单铵盐等系列高附加值产品,几年时间就将该公司利润从百万级跃升至千万级,助力新疆阿拉尔新农甘草产业有限责任公司获得农业产业化国家龙头企业称号。
2009年,金新文担任新疆农垦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所长。产学研的工作经历让他更加深刻理解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他带领团队重点开展了果蔬高效节能优质组合干燥及制粉理论、技术与装备、果蔬副产物综合利用理论与技术、果蔬加工标准与质量控制技术的研发与成果转化。
“新疆红枣种植面积全国第一,但长期停留在‘原料输出’阶段,好枣卖不上好价钱。”金新文暗下决心:要让红枣从“原料输出”转向“高值转化”。从2009年开始,金新文带领团队开始研发红枣加工技术。针对红枣传统干制技术干燥效率低、能耗高、制品品质不佳、工程化水平低等技术痛点,他带领团队研发“高效节能组合干燥技术”,将红枣干燥时间缩短30%,能耗降低25%,相关成果获兵团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他的推动下,农业农村部果品干制加工技术集成科研基地(西北)、国家红枣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相继落地新疆农垦科学院。
2021年,金新文成为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枣质量安全与加工保鲜岗位科学家,他带领团队乘势而上,参与制定了行业标准《加工用红枣》,开展了冬枣物流保鲜、红枣红外干燥技术研究,成功研制出静电雾化保鲜剂喷施机、移动式红外干燥设备、太阳能联合电力干燥装备等关键设备;开发了红枣粉、低醇红枣发酵酒和蒸馏酒系列产品,实现了红枣高值化开发利用。
“企业有市场、有投资能力,但缺技术、缺标准。”金新文带领团队探索出“全流程服务”模式:从厂房规划、工艺设计到设备选型、技术培训,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支持;联合产业专家靶向攻关技术问题,推动标准化、稳定化、数智化生产,真正实现“科研—产业”无缝衔接。
截至目前,他主持或参与国家级、兵团级、院级科研课题10余项,获兵团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5项;带领团队深入兵团加工企业,开展技术培训50余场,培养技术骨干200余人。
谈及未来,金新文坚定地说:“我们将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带动产业升级,提高加工附加值,让群众‘钱袋子’鼓起来,让消费者买到更优质的地方特色产品。同时,进一步强化学科建设与创新团队建设,加快青年科研人员培养,为兵团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
记者手记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金新文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科技创新和服务产业是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永恒主题和使命。”
在金新文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更看到了新时代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使命担当。他用近30年的光阴书写着“初心如磐”的农业科技追光故事,那是对农业科技的执着坚守,更是用科技点亮产业、用创新富裕职工的使命担当。正如他所言:“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价值在于让每一项成果都‘落地生金’,真正转化为市场认可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