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探索推动地理标志产品发展新路径

2025-07-23 08:15:40

“土特产”如何闯出“大市场”?

——兵团探索推动地理标志产品发展新路径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马雪娇

阿力玛里树上干杏、炮台甜瓜、石河子一四三团蟠桃、和田玉枣……这些新疆、兵团人耳熟能详的“土特产”,如今,正变成一块块“地理标志”金字招牌,走向全国消费者的餐桌。

近年来,兵团以地理标志的培育、运用和推广为关键抓手,撬动地理标志商标品牌的经济效能,贯通“土特农产品”全产业链发展,打造“一产优、二产强、三产特”的乡村振兴新典范,助力农产品实现产业升级。截至目前,兵团共有31个农业品牌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和中国农垦品牌目录,38个品牌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140个品牌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从土特产到“新名片”,这些凝结着兵团各师市精华的地理标志产品,如何勇闯市场,成为撬动区域产业升级、释放消费新势能的强力引擎?

强品质,守护地道风味

地理标志产品通过确保制造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材料、加工工艺、特定产区等条件,为消费者提供地道风味和品质保证。随着消费者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地理标志产品以其独特的风味和优秀的品质,成为消费者的新宠。

如何让地理标志资源释放出更大活力?

要让地标品牌叫得响,品质是根本。近年来,兵团深入开展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不断夯实品牌质量基础。

7月11日,在三师五十一团十九连一片瓜田里,种植户手捧成熟的唐王古瓜,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近年来,五十一团不断优化种植结构,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大力推广种植唐王古瓜,打造特色农业新名片。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陈明珠 摄

夏日炎炎,果香盈野,三师五十一团地标农产品唐王古瓜迎来采摘季。在十九连辽阔的瓜田里,饱满的唐王古瓜散发着沁人清香,瓜农们穿梭其间忙着采摘,丰收的喜悦在笑脸上绽放。

“水肥管理到位,病虫害防治也跟上了,今年准是个丰收年!”十九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杨永周说。

近年来,为了提高唐王古瓜的品质,石河子大学、三师农科所的专家团队将农业技术服务延伸到唐王古瓜田间管护的每个环节,对唐王古瓜种植模式实行统一标准,严格把控唐王古瓜的品质。如今,唐王古瓜种植面积已从最初的200亩扩大到1000余亩,单产也由原先的1.5吨提升到3吨左右,除去成本,每亩瓜田收益达2000元左右。

从“拼个头”到“拼品质”,从本地销售到走向全国市场,唐王古瓜在产量与效益稳步提升后,开始向品牌化、市场化迈进。2024年,唐王古瓜产业带动连队户均增收2万余元。

6月28日,技术人员在二师铁门关市香梨小院为梨树剪枝。2024年,二师铁门关市与塔里木大学共同成立香梨科技小院,通过“科技小院+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的发展模式,为周边团场和乡镇提供全时段、全方位的科技服务,助力群众增收致富。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嘉成 通讯员 梁潇 摄

7月14日,在二师二十九团一座座香梨园里,一棵棵香梨树枝繁叶茂,绿叶掩映间,饱满诱人的果实缀满枝头,散发出诱人的果香。

二师二十九团香梨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多年来一直畅销全国、出口多个国家。它备受市场青睐的秘诀在于它的好品质,而好品质源于什么呢?

好品质是“种”出来的。2024年,二师铁门关市与塔里木大学共同成立香梨科技小院,为团场种植户提供全时段、全方位的科技服务。“我们采取了包括施用有机肥、整形修剪、清园、肥水管理等果园管理措施。”二师农科所香梨研究中心副主任、助理研究员姚文英说,品质是林果产业的发展之基,想要种出精品,就要通过标准化生产、科学监管等方式提升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

对于地理标志产品来说,品牌是面子,品质是里子,标准则是品质的保证。为了守护“家乡味道”,让更多“兵字号”农业品牌叫响,2024年,自治区和兵团联合出台《推进新疆地理标志工作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提出包括加强地理标志管理、提升地理标志质量、强化地理标志保护、加强品牌宣传推广等举措,持续提升兵地地理标志保护运用水平,推进地理标志工作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兵团市场监督管理局坚持做好“土特产”文章,积极挖掘兵团独特的农产品资源,大力培育地理标志品牌,推进38件农产品地理标志信息核查及转化;鼓励引导各师市因地制宜制定具体政策措施,激发地理标志品牌培育、保护、运用的内生动力。

此外,兵团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等部门还通过深入调研、收集相关资料、抽取检验检测等方式,论证标准技术指标,制定一批地理标志产品标准,推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保持产品稳定性和市场认可度。

延链条,品牌建设升级

航拍十师一八八团种植的大面积食葵(摄于7月13日)。十师北屯市依托资源优势,做大做优瓜子产业,形成了集有机种植、精深加工、购销出口、观光旅游于一体的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产业链,让“一粒瓜子”香飘天下。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正虎 摄

地理标志产品不仅是品质的象征,更是打开区域知名度、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金字招牌。

优质的地标产品不仅要“叫得响”“拿得出”,还得“卖得好”。如今,兵团发展特色农产品不再是“就农论农”,而是在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上不断发力,产业链条延伸至加工分选、仓储保鲜、包装运输、电商销售等多个环节。

在今年的亚欧商品贸易博览会上,十师北屯瓜子凭借独特的盐碱地种植环境和绿色加工工艺,通过欧盟有机认证,成为中亚市场的“抢手货”。

十师北屯市处于向日葵种植的黄金纬度,所产的葵花籽颗粒饱满、品质优良,深受疆内外市场青睐。2021年,十师“北屯瓜子”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成功注册地理标志商标。

近年来,十师北屯市积极推广“地理标志商标+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将从事地理标志产品或相关产业的职工和企业组织起来,进行集中管理、规模生产和市场开拓,实现企业和职工的双赢。如今,该师市已拥有瓜子加工和流通企业37家,优质产品商标20余个。

从一粒种到一条链,十师北屯市的小瓜子不仅为该师市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成为十师北屯市的一张闪亮名片。据统计,2024年,十师北屯市瓜子种植面积达48.5万亩,总产量约9万吨,瓜子产业已成为当地职工群众增收致富的“向阳”产业。

实践证明,用好用活地标产品,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链,就能实现“创一个地标、兴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百姓”的兴农富民连锁效应。

红枣产业是十四师昆玉市农业支柱和优势产业,得天独厚的光热水土资源赋予了该地和田玉枣个大香甜肉细的特点。2012年,“和田玉枣”商标正式注册,并获得“中国驰名商标”,被认定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近年来,十四师昆玉市全力打造“和田玉枣”品牌,推动红枣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目前,十四师昆玉市拥有红枣加工企业10余家,各企业在延伸产业链及产品研发上,创新推出更多新品类,将红枣从原枣变为高附加值的产品,使其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新支撑、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拓市场,擦亮地理标志“金字招牌”

在一师阿拉尔市南疆农副产品区域展销中心直播间,两名主播推介师市的红枣、核桃等地标产品(资料图片)。近年来,一师阿拉尔市着力推动农产品产供销体系建设,依托新疆塔里木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培育运营商25家,辐射带动1582个营业网点,销售各类特色农副产品超过3万吨,累计实现销售额3亿元以上。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优 摄

酒香也怕巷子深。要想“土特产”走出去、走得远,全域营销拓宽市场新赛道是关键。

在一师十三团电商产业园,主播们纷纷亮出师市各种地标产品,六团的苹果、三团的核桃……直播室内就像“大集市”,这边挑选,那边备货,无形的网络让师市各种优质农产品热销全国各地。

近年来,一师阿拉尔市边疆红果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与全国各地“网红”主播联手,将一师阿拉尔市优质农产品从田间到工厂全景呈现给全国客户,进一步提升产品影响力。阿拉尔市边疆红果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尤良英说:“以前是我们自己直播,现在是全国的主播为我们带货,到了年底销售旺季,一个月就有近700万元的销售额。”

电商为农产品的快运打通了远销通道,各类展销会也进一步让商品与顾客“面对面”结缘。据尤良英介绍,去年她共参加了26次各类展销会,每次都收获满满,“效果很明显,也签订了很多订单,实现产值近600万元。”

与此同时,一师阿拉尔市还充分借助援疆优势,积极开展“台阿年货节”,在杭州设立农产品展销中心,开通“乡村振兴号”援疆冷链班列,让疆果外销之路越来越宽。各类优质农产品的跨省之旅、全国热销也带动越来越多职工群众增收致富。

此外,将地标产品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也成为各师市擦亮地理标志“金字招牌”的创新举措。

7月9日,四师六十八团六连稻田里,来自伊宁市的游客王力带着孩子在稻田里捕捞虾蟹,感受田园生活。

四师六十八团稻田画(摄于7月3日)。该团以稻作文化为载体,大力发展以稻田观光为主的乡村旅游业,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杨俊钦 通讯员 黄海涛 摄

2016年,六十八团生产的“伊香大米”被认定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近年来,六十八团在引进新品种、打造稻米品牌、发展稻虾稻蟹生态种养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以稻田观光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同时,该团以稻作文化为载体,先后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稻香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开展亲子农耕体验活动,推介“伊香”品牌及衍生的龙虾、螃蟹等其他各类农副产品,逐渐走出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

六十八团文体广电旅游中心副主任张彤彤介绍,团场充分利用自然风光和伊香大米的品牌影响力,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农业观光体验项目。除巨幅稻田画外,还开发了一系列与水稻种植相关的体验活动。游客可以亲自参与水稻插秧、收割等农事活动,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同时,通过开放伊香大米地理标志产品生产基地,让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扩大,市场竞争力也进一步增强,实现了地标赋能文旅、文旅反哺地标。

“地理标志不是简单贴个标签,而是从种植到销售的全程管控。”兵团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大对地理标志培育、运用、管理、保护力度,充分发挥地理标志“用好一件地标,做强一个品牌,发展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的作用,提升监管效能,擦亮兵团地理标志“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