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记忆丨“一定要把侵略者都赶出去!”

2025-08-14 17:51:23

老兵记忆丨“一定要把侵略者都赶出去!”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马林、纪晓贞、张雪凝、古丽尼沙·赛德尔丁、克迪尔亚·库尔班

7月28日,“老兵记忆”采访组走进97岁的抗战老兵唐世臣家中。老人身着素色衬衫,坐姿端正挺拔,头发虽已花白,但说起话来逻辑清晰、干脆利落,从他身上,依稀能能看到当年那个冒着生命危险探察敌情的少年侦察兵的身影。

7cc9ae77a21d76cd409babfc484112b4_quality,q_95.jpg

抗战老兵唐世臣近照(7月28日摄于家中)。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克迪尔亚·库尔班 摄

1928年,唐世臣出生在江苏省淮安县(现淮安市淮安区)。幼年时,日寇的暴行在他心中刻下深痛的烙印,“那时候,日本侵略者在村里烧房子、抢粮食,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唐世臣声音微微发颤,“我心里就一个念头:一定要把侵略者都赶出去!”

同仇敌忾与日寇作斗争,乡亲们经常给当地游击队送粮送物资,唐世臣因年纪小、不易暴露,也成为送粮队的一员。1943年12月,年仅15岁的他正式加入石塘游击队。这支游击队后来被整编为高宝独立团,又与新四军苏中第一军分区五十二团三营合编为高邮独立团,在抗日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唐世臣所在的苏北地区河网密布、土壤肥沃,是“鱼米之乡”。而日寇却利用密布的水网建立了密密麻麻的据点,妄图长期占领,镇压人民、掠夺资源。

1944年7月中旬,作为侦察兵的唐世臣在地下工作站同志的掩护下,秘密潜入兴化县(现兴化市),以远房亲戚的身份住进一位60多岁的大娘家中。他利用每日进城送菜的机会,用近半个月时间摸清了敌人的兵力部署、火力配置等情况,并将情报及时传回部队,为部队一举拔除这个据点立下了功劳。

“那场仗打了好几天,很多战友都牺牲了。”唐世臣说话时眼眶微红,“打完仗去找大娘,她拉着我的手,一遍遍地说‘乖乖,你可回来了,快让大娘瞧瞧,伤着没……’”老人顿了顿,接着说,“那一刻我就想,能把乡亲们从日本侵略者手里救出来,上多少次战场我都不怕!”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然而,高邮的日伪军却仍负隅顽抗,拒绝向新四军投降。此时,国民党方面对这些日伪军采取拉拢利用策略,暗中与之密谋,企图借力日伪军遏制新四军发展,进而控制华中地区。

若不尽快收复高邮,不仅会让日伪军的嚣张气焰得以蔓延,还会给国民党军进犯华中解放区留下可乘之机。

1945年12月19日,寒风凛冽,夜色深沉,高邮战役正式打响。城墙上,日伪军的机枪疯狂扫射,手榴弹如雨点般砸下。但新四军战士们毫无惧色,一批倒下了,另一批立刻顶上去,战况十分惨烈。在新四军的强大攻势下,日伪军的防线被攻破,双方随即在高邮城内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唐世臣和战友们挥舞大刀与敌人近身肉搏,鲜血染红了街巷,却没有一个人后退半步。

这样惊心动魄的时刻,唐世臣已记不清经历了多少次。“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上了战场就是要冲锋在前,勇敢无畏,不怕牺牲!”唐世臣语气坚定地说。

新中国成立后,唐世臣怀揣满腔报国热情,主动请缨前往大西北,保卫建设边疆。

来到新疆后,唐世臣和战友们先后参与了乌鲁木齐七一棉纺厂、苇湖梁发电厂等重大工程建设。1954年,唐世臣转业,被分配到砖灰厂(现乌鲁木齐卡子湾水泥厂)工作。

没有大型施工机械,就用手搬;没有技术,就一点点学!唐世臣发扬部队优良作风,在艰苦环境中坚守岗位,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像一棵坚韧的胡杨,扎根边疆、奉献边疆。

采访结束时,唐世臣拄着拐杖,坚持要送采访组下楼。小区里绿树成荫,孩子们在不远处的篮球场上快乐玩耍,不少居民在树荫下乘凉。唐世臣望着这幅岁月静好的和谐图景,笑着说:“革命那么多年,那么多人牺牲了,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现在这样幸福的好日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