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7 08:23:59
姚志远:水产养殖助增收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李嘉成
9月11日,姚志远在捕捞对虾,抢“鲜”上市。李明逹 摄
9月10日,在二师二十四团的一个连片鱼塘边,有一个忙碌的身影:上午,他蹲在塘边检测水质。正午,他顶着烈日投喂饲料。傍晚回到家,他伏案记录养殖数据。他,就是该团职工姚志远。今年27岁的他,用两年时间,从水产养殖“门外汉”成长为带动职工群众增收的“领路人”,在团场蹚出了一条特色创业路。
2023年11月,在外打拼的姚志远发现全国水产市场前景广阔,同时看中家乡二十四团充足的水源、优良的水质,以及父亲姚建刚经营多年的30亩鱼塘,毅然辞掉工作,回到该团一连发展养殖业。
起步阶段,姚志远以养殖鲫鱼、鲤鱼等鱼类为主。他每天天不亮就巡塘观察鱼情,正午精准控制饲料投喂量,傍晚清理塘边杂物、检查增氧设备。凭借踏实肯干的作风,鱼塘收入稳步增多。但姚志远不满足于“小富即安”,他主动对接,通过流转承包管理了团场的1000亩鱼塘,扩大养殖规模,为后续发展筑牢根基。
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24年6月,姚志远尝试应用河鲈精养技术——该技术能提升河鲈品质,但对水质要求极高,需每周定期换水。因忙于管理新鱼塘和销售产品,有一次他忘了换水,导致近40%的河鲈死亡,直接损失达9万元。
“看着满塘的死鱼,我既心疼又懊悔。”这次教训让姚志远深刻领悟了“水产养殖,细节决定成败”的深刻含义。此后,他将“精细化”贯穿养殖全过程:每天手写记录水温、溶氧量等数据,严格按技术规范操作,甚至定好闹钟换水、检测,绝不因忙碌而忽略任何一个环节,养殖过程由“粗放”向“精细”转变。
随着常规鱼类市场逐渐饱和,姚志远开始谋划“多元化经营”。通过市场调研,他发现特色虾类养殖很有前景,但苦于经验欠缺、技术支撑不足。为此,他主动找到该团职工、有10余年养虾经验的唐登春,向其虚心请教。
为学好技术,姚志远每天跟着唐登春“泡”在虾塘,每一个细节都用心请教;坚持每天检测3次水质、投喂3次饲料,还专门用笔记本记录心得,总结出“勤观察、细记录、早预防”的养虾经验。
“学不到位,就不可能干到位,想要学到真本事,就要脚踏实地。”姚志远说,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他熟练掌握了养虾技术,并制定出适配本地气候、水质的养殖方案。
2024年,在唐登春的指导下,姚志远投入300万元新建300亩标准化虾塘,引进900万尾南美白对虾、300万尾罗氏沼虾虾苗。此后6个月,他每天起早贪黑在虾塘忙碌:清晨划船投喂饲料,正午顶着高温天气查看虾苗长势,深夜起身检查增氧设备。最终,虾苗长势喜人,单产活虾260公斤,上市后因肉质鲜嫩,迅速销往库尔勒等地,市场供不应求。“以前吃的都是冻虾,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吃到新鲜活虾,真高兴。”库尔勒市民杨丽说。
尝到甜头后,姚志远创业的脚步并未停歇。今年5月,他发现新疆本地螃蟹市场缺口大,投资20万元在租赁的500亩池塘内投放了2.5吨辽蟹苗。“再过20天就能上市了,这批辽蟹个头大、肉质紧,肯定能卖上好价钱。”姚志远望着塘中爬动的螃蟹,充满期待。
如今,他的千亩养殖基地年产值达800万元,带动10余名职工群众就业,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增收。
谈及未来,姚志远信心满满:“下一步,我要引进青蟹等高端水产品,带动周边职工群众一起发展特色养殖业,帮助更多人增收。”
从30亩鱼塘到千亩养殖基地,从常规养鱼到虾蟹多元养殖,姚志远用汗水浇灌创业梦想,用实干书写新时代兵团职工的奋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