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师新星市与哈密市:优势互补 融合发展

2025-10-18 08:38:05

十三师新星市与哈密市:优势互补 融合发展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赵宝山 常驻记者李欣奕 通讯员张娟

金秋时节,天山北麓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一条条贯通兵地的公路车流如织,一片片共建共管的农田硕果累累……多年来,十三师新星市与哈密市共同执笔,一幅以融合发展为底色的壮丽新卷,正在天山北麓徐徐展开。

10月8日,一辆货车行驶在十三师新星市兵地融合大道上。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宝山 常驻记者 李欣奕 摄

从“邻而不通”到“兵地一家”

“全线开通时,彩旗在道路两旁飘扬,各族职工群众鼓掌、欢呼,那场面我到现在都忘不了。”站在车水马龙的兵地融合大道旁,十三师新星市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中心主任陈念新感慨万千。作为自治区“57712”工程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全长86.435公里、总投资27.3亿元的大道,已成为十三师新星市与哈密市融合发展的标志性工程。

以前,十三师新星市行政区域与哈密市天然形成“插花式”分布,但“跨度大、联结散”的问题始终制约着更深层次的融合发展。随着新星市建市、区域发展提速,工业园区、团场、城镇间缺乏高效通道的问题日益凸显,修建一条贯通兵地的“黄金纽带”迫在眉睫。

兵地融合大道的建成,是十三师新星市与哈密市推进交通互联互通的一个缩影。翻开两地交通共建的“时间表”,一条持续深化的发展轨迹清晰可见:从2013年的星光大道,到2014年的友好路,再到2019年的红星大道,直至2024年8月通车的七一路,这些道路如同一条条纽带,将兵地双方日益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大道的贯通,其效益迅速体现在区域经济的“毛细血管”中。在新疆班超集团镁基事业部的物流调度中心,总经理刘栋良指着实时更新的运输数据说:“现在从甘肃运原料,走兵地融合大道,每吨运输成本节省了12元。一年光物流成本就能省上千万元!”数据的背后,是企业发展活力的不断增强,省下的资金被投入高新技术研发和固定资产投资,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企业的变化体现了大道的经济价值,职工群众的生活变迁则诠释了其民生意义。“过去要走一个半小时,现在40分钟就到了。”十三师红星二场职工李忠驾驶着满载葡萄的小货车驶上大道,脸上的笑容如同秋日的阳光般灿烂。这条大道不仅缩短了两地的距离,更促进了兵地群众的密切交流。

“十三师新星市将继续完善兵地融合大道连接线建设,加快构建兵地交通‘一张网’,让一条条‘融合路’真正成为职工群众的舒心路、致富路。”十三师新星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黄学磊说。

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

道路的联通只是开始,更重要的是心灵的相通。今年以来,十三师新星市与哈密市开展的文化交流活动格外丰富多彩,为融合发展的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十三师新星市第三届“红星杯”兵地融合自行车公路赛开赛(资料图片)。张娟 摄

不久前,十三师红星二场军垦地窝子陈列馆内热闹非凡——火箭农场湘江路社区与哈密市伊州区丽园街道八一路社区联合组织100名青年在此开展红色文化研学活动。

土坯砌成的墙体、泛黄的老照片、简陋的生活用具,将大家带回军垦战士拓荒创业的岁月。“老一辈兵团人用双手在戈壁上建起家园,这种精神值得永远传承!”哈密市民杨雪的感慨,道出了在场所有人的心声。

这场研学活动,既是红色教育的课堂,更是兵地深度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火箭农场湘江路社区党支部书记陈彦斌说:“我们要让兵地青年在频繁交流中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发展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兵地群众还自发组建了多支融合文艺队伍,十三师新星市大营房百花路社区文艺小队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这支80余人的队伍里,地方居民与兵团职工各占一半,涵盖秦腔、舞蹈、豫剧等多个分队。社区提供的专业排练场地,让职工群众在共同排练、演出中收获友谊与快乐。

“听说这里人才多、活动多,我特意来加入,现在每天都过得特别充实。”哈密市民刘雪丽说。

十三师新星市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局长袁青锋介绍,今年以来,十三师新星市与哈密市联合开展了“甜美哈密·魅力新星”双城马拉松等30余场文化活动,参与群众上千人次。未来,该师市将继续完善兵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文化交流机制,为兵地文旅高质量发展注入精神动力。

从“单打独斗”到“协作共赢”

10月8日,在位于哈密市伊州区大泉湾乡的新疆天元农资配送中心里,总经理高新斌细致地向店员讲解农资摆放规范:“摆放农药、尾肥、调节剂,必须按货架标签分类,一目了然,方便农户挑选。”这个由十三师新星市国有企业新疆天元农资公司投入11万元升级改造的配送中心,自2023年12月开业以来,已成为周边农户的“贴心农资管家”。

“农户订好肥料后,我们直接送货上门,今年已销售肥料500多吨,销售额突破300万元。”高新斌说。

大泉湾村村民王新玉的感受更为直接:“以前买化肥得到黄田农场,现在不仅在家门口就能选,还能直接送到地里,太方便了。”话语间透出的满意,正是兵地农业合作成效的体现。

与此同时,在新疆银天棉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人员有条不紊地操作着生产设备。该公司负责人王亚龙告诉记者:“兵地棉花互交互认政策实行后,不管是兵团还是地方的棉花,只要质量达标,我们都能顺畅收购,货源渠道更广了。”

数据显示,2024年,十三师新星市棉花加工企业共收购籽棉8.35万吨,其中兵团棉6.15万吨,地方棉2.2万吨;优质籽棉达6.6万吨,获优质棉补贴2323余万元。

科技赋能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十三师新星市积极汇聚兵地科研力量,通过邀请新疆农科院、奇台县农技推广站等单位的专家,定期前往各团场开展点对点精准培训。今年上半年,累计举办培训班6场,覆盖兵地种植户、农技人员150余人次,现场精准指导解决生产技术问题10余类。

十三师新星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师市将持续深化与地方农业农村部门的合作,共建农业示范基地,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构建多层次利益联结机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让兵地融合发展红利惠及更多职工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