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兵团各师市如何高质量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2025-11-09 07:32:55

托起职工群众“安居梦”

——看兵团各师市如何高质量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段若冰 通讯员胡俊建、季晓燕、胡彩艳

行走在兵团各师市、团场,城镇建设的每一处细节都饱含着对民生的深切关怀,这份温暖触手可及,处处可感。新建的公园绿地花木繁多、景致宜人,成为职工群众休闲健身的好去处;改造后的城镇社区道路平整、设施完善,老年人相约锻炼的身影里满是幸福;街头巷尾管网畅通、水电供应稳定,有力保障城镇平稳运行。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是兵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务实成果,也为师市和团场发展注入新活力。随着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广大职工群众的居住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住有所居”到“安居”“优居”,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织绿成网

公园群落点缀宜居生活

二师三十三团乌鲁克国家沙漠公园航拍图(摄于11月1日)。胡俊建 摄

10月15日清晨,二师三十三团香梨公园里响起细密的水雾喷洒声。三十三团绿化工人马红梅背着喷雾器,仔细检查梨树生长情况。作为团场绿化专业养护人,她不仅是该团公园建设的亲历者,更是这片绿色的受益者。

“这几年一座座公园拔地而起,团场绿色景观随处可见。环境美了,空气也清新了。每天早晚,我都要来这里看看,看着自己亲手管理的树木,心情特别舒畅。”马红梅说。

近年来,三十三团按照“一路一树种、一街一风貌、一区一特色”的规划理念,优先选用耐盐碱、易存活的乡土树种,科学搭配乔木、彩叶树与花卉,精心构建层次丰富、四季有景的城镇绿色景观。

如今,在全团干部职工群众共同努力下,三十三团的绿化面貌焕然一新。香梨公园、康乐公园、胡杨林公园、承德广场公园和乌鲁克国家沙漠公园等5座综合公园,再加上鑫三角、中心小花海两座口袋公园,共同串联起超过800亩的城镇绿网。这些公园不仅是防风固沙的生态屏障,更成为职工群众“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日常风景。

为了守护这片来之不易的绿色,三十三团建立了精细化长效管理机制。32人的专业养护队伍、12台现代化机械、网格化管理和即将引入的“智慧园林”系统,共同构成了“建管并重”的长效保障体系。“我们要用‘绣花功夫’守护这些沙漠中的绿洲。”三十三团城镇管理中心主任陈庆福说。

“公园之美,不仅在于绿意盎然、文化传承,更在于能实实在在服务职工群众日常需求。我们既要让公园成为有兵团故事的文化地标,更要让它成为群众家门口的‘幸福驿站’。”三十三团党委副书记、副政委蔡义表示。近年来,三十三团累计投入4050余万元,秉承“一园一品、一园一韵、一街一树、一景一路”的绿化景观设计理念,将每座公园打造成承载兵团记忆和地域文化的独特符号,让生态红利与文化魅力同步惠及职工群众日常生活。

从“风沙围城”到“公园环抱”,如今,三十三团城镇的绿地率已达到42%,人均公园面积为18.2平方米。每一片绿地不仅是休闲娱乐的空间,更成为凝聚社区温情、激活城镇活力的精神家园。

改旧焕新

小区更新擦亮幸福底色

10月20日午后,在四师六十六团金梁子社区天山小区里,87岁的居民宫桂英正和几位老友悠闲散步。“你看这路多平整,走在上面心里特别踏实。”宫桂英指着脚下新铺的柏油路,笑着对记者说。

由于建设年代较早、配套设施老化,天山小区曾面临路面龟裂坑洼不平、停车位短缺等问题,改善居住环境成为居民们迫切的期盼。

今年,四师可克达拉市统筹整合援疆资金,将老旧小区改造列为重点民生工程,聚焦职工群众关心的“出行难”“停车难”等问题,启动天山小区等老旧小区基础设施改造工程,涵盖道路沥青铺设、停车位规范改建、节能路灯安装、路缘石标准化铺设等多个项目,全方位补齐小区功能短板。

老旧小区改造工程顺利竣工后,成效立竿见影。平坦的沥青路取代了“绊脚路”,规范划设的停车位终结了“抢位大战”。夜幕降临时,新装的路灯洒下柔和光芒,不仅照亮了居民的出行路,更暖了大家的心。昔日的老旧小区,如今已蜕变为 “路平灯明、管网通畅、绿意盎然”的宜居新家园,居民出行顺畅,生活质感显著提升。

改造带来的变化,居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现在小区内停车方便多了!”“路缘石铺好后,小区整体看起来规整多了,环境也美观不少。”居民们纷纷为小区的改造焕新点赞。

今年以来,四师可克达拉市已经实施7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覆盖11个城镇老旧小区,惠及3669户居民。截至目前,已完成小区道路改造3.3万平方米,供热管网更新6397米、外墙保温层铺设8.7万平方米。

“老旧小区改造,改的是设施,暖的是民心。”四师可克达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综合科工作人员陈俊说,“我们将始终以民生需求为导向,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把改造与城市功能提升、文化传承、社区治理深度结合,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温情与活力。”

地下攻坚

管网“换血”筑牢安全防线

10月22日,一师阿拉尔市供水管网提升改造建设项目正有序推进。胡彩艳 摄

10月22日,一师阿拉尔市将军大街东侧,机器轰鸣,工人忙碌。大型机械精准开挖沟槽,测绘人员手执仪器校准测量标线,管道工人俯身对接管材,城市供水系统的“换血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

今年7月,一师阿拉尔市全面启动供水管网提升改造项目,旨在通过“管网焕新”,为城市安全运行筑牢供水“生命线”。

作为保障民生的“地下工程”,该项目构建了“支线覆盖+主干强化”双轮驱动改造体系,精准破解供水难题。项目支线改造总长约83千米,覆盖多数居民区与商业区,打通供水“最后一公里”。主干升级改造长度达17.88千米,重点优化城市供水“主动脉”,从根本上解决老旧管网爆管频发、高峰期水压不稳等问题。

“材料和工艺是工程质量的关键。”一师阿拉尔市绿景市政建设服务有限公司项目管理人员胥建超介绍,项目全部选用符合国家饮用水输配管道标准的高密度PE管,不仅抗腐蚀、耐高压,使用寿命更长,大幅降低后期维护成本。施工中,团队严格执行“基坑开挖标准化、管道接管精细化、施工流程规范化”要求,每道接口都经过压力测试,确保不渗漏、水质达标,让居民用上“放心水”。

据了解,该供水管网改造项目预计2026年6月全面竣工,届时将惠及城区13.8万居民,覆盖居民住宅、学校、医院等重点场所。从看不见的地下管网升级,到居民家中流淌的“放心水”,一师阿拉尔用扎实的行动,守护着城市运行的“生命线”,更筑牢了民生幸福的根基。

从地下管网更新到地上公园扩建、小区环境改造,一项项民生工程的落地见效,正是兵团各师市、团场坚持以民生需求为导向、推进城镇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写照。这些细微处的变化,汇聚成广大职工群众可知可感的温暖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