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5 07:45:33
产业强镇系列报道之十丨一颗枣,凭什么“红”遍全国
石继良
一师十三团幸福镇拥有8万余亩枣园,年产鲜枣17万吨,凭借上乘的红枣品质赢得“红枣之乡”美誉,更以全产业链发展的亮眼成绩,于2024年上榜“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红枣成为带动职工群众增收、助推乡村振兴的“黄金果”。
种植端
精耕细作,让红枣“质”高一筹

一师十三团职工群众在地头摊晒红枣(资料图片)。杨朝阳 摄
“以前种红枣树,全凭经验,枣树密度大、通风差,结的枣小,‘皮皮枣’又多,卖不上好价钱,一年忙到头也挣不上钱。”11月10日,十三团幸福镇十七连职工张乐乐回忆起早年种枣树的经历,仍感慨万千。如今,他的40亩枣园变了“模样”——经过疏密提干改造,枣树间距拉大,阳光能充分照进林间,通风条件大幅改善;地里铺着滴灌带,轻轻一点手机就能精准控制浇水、施肥量;无人机定期盘旋在枣园上空,喷洒生物药剂防治病虫害。
十三团幸福镇种植红枣树始于20世纪90年代。该团镇位于塔里木河南岸、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年均日照超2800个小时,昼夜温差达15摄氏度以上,土壤与光热资源堪称红枣生长的“天然温床”。但起初职工群众只是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零星栽种枣树,产量低、销路窄。
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经过研究考察论证,该团镇决定把红枣产业作为发展特色林果业的重点,在团镇党委的引导下,职工群众开始规模化种植红枣树。如今,走进十三团幸福镇,目之所及皆是连片的枣园,秋季红枣挂满枝头、红透田间。
按照全国种植业“三品一标”灰枣基地、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标准,十三团幸福镇全力打造优质枣树标准化示范基地。截至目前,疏密提干型标准化枣园占比超过80%,解决了红枣树种植普遍存在的“密度大、透光差、结果外移、品质不均”问题。同时,智能化精量滴灌、无人机生物防治等先进技术的推广,让红枣树种植从“看天吃饭”转向“科学管理”。数据显示,通过标准化种植,该团镇红枣商品率提升30%以上,种植户的收益有了稳稳的保障。
“我们的红枣,从开花到结果都不用化学农药,施的是有机肥,连秸秆都要还田当肥料。”在十三团幸福镇“绿色种植示范园”里,枣农徐天义说。
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十三团幸福镇大力推广绿色种植模式,已建成绿色种植枣园5万余亩,其中4.76万吨红枣通过绿色食品认证,2.7万亩枣园实现全程有机肥种植。
该团镇还在5万亩“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户”合作枣园建立了质量可追溯体系——每一颗红枣都有专属“身份证”,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就能看到种植地块、施肥记录、采摘时间、加工流程等全链条信息。
加工端
延伸链条,让红枣“身价倍增”

工人们在阿拉尔市红福天枣业有限公司生产线上忙碌作业(资料图片)。杨朝阳 提供

在阿拉尔市红鑫源枣业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无人车间,机械臂正在抓取装好箱的红枣(资料图片)。石继良 摄
“以前没有加工企业,红枣摘下来,在地头销售,价格高低,枣农没有话语权,定价权在客商手上。”十三团幸福镇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高锐说,为改变这一局面,十三团幸福镇积极出台扶持政策,吸引能人返乡建工厂、办企业,从场地租赁到资金补贴,全方位为企业落地保驾护航。
如今,十三团幸福镇已建成红枣加工企业1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家,阿拉尔市红福天枣业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红枣产业化龙头企业,阿拉尔市红鑫源枣业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3家企业被认定为兵团级红枣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加工园区内,30余条全自动生产线有序运转,清洗、烘干、分级、包装等环节实现全程自动化,年加工能力达25万吨,占一师阿拉尔市加工总量的70%,全团镇90%的红枣标准园果品都能在本地完成加工,实现了“前园后厂”的产业布局。
“红枣从地里摘下来,1个小时就能运到加工厂,加工出来的产品品质好,我们的利润比以前翻了一倍多!”阿拉尔市红鑫源枣业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杨涛说。
“这是我们新研发的红枣多肽口服液,还有红枣浓缩汁、枣仁派,一颗红枣能变成十几种产品,附加值翻了好几倍!”在阿拉尔市红福天枣业有限公司的产品展厅里,工作人员向前来考察的客商介绍最新研发的产品。近年来,十三团幸福镇的红枣加工企业不再满足于“烘干、分级”等初级加工,而是实现从产品“初级加工”到“精深研发”的转变,使得产品附加值持续提升,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阿拉尔市红鑫源枣业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曾是一家以初级加工为主的小企业,2024年,企业投资6000万元引进全自动化加工设备,新建6条智能化生产线,年加工能力从2万吨跃升至10万吨,日加工量可达200吨。在此基础上,企业开发出枣粉、枣粒、枣片等基础加工产品,推出枣仁派、无核枣、巴旦木枣、奶枣等网红产品。
销售端
多元发力,让红枣不愁“出嫁”

11月10日,一师十三团职工、电商达人赵闫在枣园里通过直播销售红枣。石继良 摄
“2022年,红枣市场价格下跌,本来以为要亏了,没想到‘保险+期货’给我们赔了钱。”十三团幸福镇二十连种植户刘红梅说起“保险+期货”模式,满是感激。2019年,红枣“保险+期货”在一师阿拉尔市试点,该团镇率先响应,积极推广这一创新模式,建立“企业+合作社+职工”“保险+期货+订单农业”等利益联结机制,为种植户织密收益“安全网”。
种植户通过合作社参保红枣价格保险,保险公司再通过期货市场降低价格波动风险。一旦市场价格低于约定价格,种植户就能获得保险赔付;而企业则可以通过期货交易,从“一季销售”向“季产年销、低位保仓、高位出仓”转变,灵活应对市场变化。截至目前,十三团幸福镇已有23个连队推行“保险+期货+订单农业”模式,参保面积达4.3万亩,种植户累计获得赔付金额从最初的40.56万元增长到现在的1900多万元,户均增收1.7万元,1800余户职工群众实现“不愁价、不愁卖、不愁钱”,彻底扭转了“看天吃饭、看价卖枣”的被动局面。
“家人们看过来!这是我们十三团幸福镇产的灰枣,肉厚核小、甜而不腻……”11月11日,在阿拉尔市北漠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的直播间里,十三团幸福镇电商达人赵闫正拿着红枣热情地向网友介绍。屏幕上,订单不断跳动,不到1个小时,就卖出了500多单红枣。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十三团幸福镇敏锐地抓住线上销售机遇,积极引导加工企业和种植户“触网”卖枣。目前,该团镇已培育电商企业21家,“期货交易+线上销售”成为主流销售模式。阿拉尔市北漠商贸有限责任公司通过直播带货,拥有40多万粉丝,单场直播最高销售额突破100万元。2024年,该团镇“电商+微商”销售额达1.24亿元,让“红枣之乡”的名气越来越大。
“我们的‘红福天’红枣,在全国很多家大型超市都能买到,消费者都说‘吃了还想吃’。”在阿拉尔市红福天枣业有限公司的包装车间里,工人正将包装精美的红枣装箱,准备发往全国各地。品牌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十三团幸福镇始终坚持以品质树品牌,以品牌拓市场。
通过严格的标准化种植、精细化加工和全链条质量把控,十三团幸福镇培育出了“红福天”“尤枣”等知名红枣品牌。这些品牌的红枣,不仅品质优良,包装设计也颇具特色——既有适合日常食用的袋装产品,也有适合送礼的礼盒产品,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为了提升品牌知名度,该团镇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各类展会,让红枣产品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如今,“红福天”“尤枣”等品牌已入驻沃尔玛、家乐福等全国知名商超,成为消费者信赖的优质农产品品牌,进一步拓宽了市场份额,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