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春梅:方寸之间见匠心

2025-11-18 08:34:09

彭春梅:方寸之间见匠心

张培丽

10月21日,彭春梅(左)教冯玲慧在鸵鸟蛋上创作掐丝珐琅作品。张培丽 摄

“我要让剪纸这门老手艺,真正走进课堂,走进年轻人的心田。”11月8日,在五师双河市彭春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名家工作室内,彭春梅手中的剪刀灵巧地翻转,纸屑纷扬间,一朵梅花已悄然绽放于指尖。

一把普通剪刀,一张寻常红纸,在彭春梅手中却仿佛被施了魔法。工作室内,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令人赞叹不已;而葫芦烙画、掐丝珐琅等作品同样惟妙惟肖,共同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彭春梅是五师八十九团小学的美术教师,也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兵团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多年来,她始终致力于将剪纸、掐丝珐琅等非遗传承并发扬光大。如今在五师双河市,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被她吸引,加入了传承剪纸技艺的队伍。冯玲慧便是其中之一,在彭春梅的悉心指导下,她不仅学会了剪纸,还掌握了掐丝珐琅技艺。

“我是在一次体验活动上接触到剪纸和掐丝珐琅技艺的,一下就着了迷,当即决定拜彭老师为师。”冯玲慧说道,“现在只要一有空,我就往工作室跑。”

年仅27岁的冯玲慧已精通缠花技艺。彭春梅欣慰地说:“名义上我是师父,但在缠花方面,慧玲堪称我的老师。我们教学相长,收获是双倍的。”

说罢,彭春梅拿起一枚鸵鸟蛋壳,在光滑的表面勾勒出底图,随即掐起一根金属丝开始创作。纤细的金丝依线而行,一旁的冯玲慧屏息凝神,不时记录着要点。

“掐丝最是考验分寸感,”彭春梅边做边讲解,“既要毫厘不差,更要举重若轻,绝不能伤及这蛋壳。”

“传统技艺是必须守护的‘根’,但创新才是活水。”彭春梅阐释着她的理念,“选择鸵鸟蛋作为掐丝珐琅的载体,正是利用了本地的鸵鸟养殖资源,在非遗创作中体现地域特色。这样的作品既深受本地群众喜爱,又让古老的技艺以崭新的姿态走入寻常百姓家,实现了真正的活态传承。”

近年来,彭春梅不仅多次参与兵地非遗交流活动,更主动走进博乐市各社区推广非遗。在她的影响下,博乐市克尔根卓街道居民张红玉爱上了剪纸,并成长为社区剪纸团队领头人。2024年10月,彭春梅赴昌吉市参加了非遗交流座谈会,与兵地传承人、爱好者共聚一堂,切磋技艺。

怀揣“心净、心静、心境”的信念,彭春梅不断走进校园、社区和各大公益活动现场进行非遗展示,将非遗的种子深植于群众心中。如今,由彭春梅工作室培养的剪纸爱好者已达两千余人。

“在非遗中感受匠心,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彭春梅说,“希望更多人能热爱并传承非遗,让这项事业有‘根’有‘苗’,在生活中闪耀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