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各师市民生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托起职工群众“稳稳的幸福”

2025-11-23 08:21:49

兵团各师市民生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

托起职工群众“稳稳的幸福”

编者按

近年来,兵团各师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项目建设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在水利设施、住房保障、公共服务、供暖供水等职工群众关注的重点领域持续发力、精准施策,一批关系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惠民工程稳步推进、加快落地。一个个项目的落地见效,正不断夯实职工群众幸福生活的根基,让民生温度在实实在在的变化中可见、可感。

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工程

让老房子住得舒适安心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段若冰 通讯员朱小丽

11月17日清晨,初冬的阳光为六师新湖农场青龙华庭小区披上一层暖金,粉刷一新的米黄色楼体在晴空下格外醒目。居民姜玉娜提着菜篮走在平整的小区道路上,身后崭新的单元门简洁大气。她望向正在收尾的施工队伍,笑着说:“今年冬天我们家格外暖和。”

这份温暖,源于新湖农场扎实推进的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今年9月,覆盖7个小区、26栋住宅楼、惠及近千户居民的改造项目全面启动。从楼道刷新、单元门更换,到外墙修缮、地下管网和供暖系统升级,每一项改造都精准回应着广大职工群众的期盼。

“针对农场居民关心的‘暖气不热’‘路面不平’等民生问题,我们逐项梳理、形成清单,确保改造内容更贴合职工群众实际,真正把民生工程建到职工群众心坎上。”新湖农场城镇管理中心主任李兵发说,仅在青龙华庭小区他们就收集了30多条居民建议,其中大部分已纳入施工方案落地实施。

随着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深入推进,新湖农场各小区居住环境不断改善,路灯照明更明亮,地下管网更通畅,供暖系统运行更稳定。“今年供暖效果特别好,家里一直暖暖的。”姜玉娜说。

截至目前,该农场已有684户居民通过本次改造实现了从“居住改善”到“品质提升”的跨越。不少居民表示,家门口的变化“看得见”,生活里的幸福“摸得着”。在居住环境焕然一新的同时,一座“绿色会客厅”也在加速成型。

傍晚时分,新湖农场居民何伟红带着孙子在家附近改造一新的滨河公园散步。彩色沥青步道蜿蜒穿林而过,观景平台视野开阔,健身区与儿童游乐区充满活力。“环境好、设施全,家门口有了更舒适的休闲去处。”何伟红说。儿童游乐区里,居民高明富正带着孙子玩耍。“公园修得好,孩子天天盼着来。”他说。

总投资770余万元的滨河公园提升工程,以“生态+休闲”为定位,在保留原有绿化的基础上,完善健身设施并安装太阳能路灯,为居民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休闲环境。

近年来,新湖农场着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建设“5分钟文化生活圈”,先后建成全民健身广场、兵团记忆广场、石榴籽广场、晋疆公园等一批公共文化活动场所。通过一系列举措,农场公共空间布局得到显著完善和优化,有效提升广大职工群众的生活品质。

“民生改善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六师新湖农场党委书记、政委陈优表示,农场将持续聚焦职工群众所盼所需,于细处发力、在实处落脚,把“民之所望”化为“政之所向”,以一件件暖心实事、一项项务实举措,持续提升广大职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全链条升级供水体系

让“放心水”流进千家万户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洋 常驻记者曾维 通讯员张康

“现在,水的口感好了,水垢也少了,喝着放心。” 11月18日清晨,一师阿拉尔市新龙花苑小区居民李祥生打开厨房水龙头,接水烧开后,向记者展示洁净无垢的壶底,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

城市供水是最基础、最关键的公共服务之一,直接关系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与健康安全。近年来,一师阿拉尔市以保障城市运行品质和提升职工群众幸福感为目标,聚焦水源地保护、水处理能力提升、供水管网改造三大环节,推动供水体系全链条治理、系统性升级,逐步构建起从“源头”到“龙头”全流程可控、全环节保障的城市供水安全体系,让广大职工群众用上更加安全、优质、放心的自来水。

严守防线,守好饮水“第一关”

“水源地巡查必须全覆盖、不间断,任何异常情况都要第一时间处置。”11月17日,一师阿拉尔市水源地巡库工作人员田超,一边通过河湖长制应用软件实时上传巡查记录,一边向记者介绍日常工作情况。他说:“每多走一步路、多查一个点位,都是为了守住水源安全底线,让每个人能够喝上安心水、放心水。”

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一师阿拉尔市,城市供水主要来自天山冰雪融水及季节性河流引蓄水。近年来,为确保水源地生态环境和供水水质的安全稳定,一师阿拉尔市水利局强化源头管控,组建了一支高效专业的专职巡检队伍,对水源地进行常态化巡查与监测,持续筑牢“源头活水”安全屏障。

在源头保护方面,一师阿拉尔市严格执行水源保护区管理制度,科学划定一级、二级水源保护区,组织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畜禽污染整治和违规建筑处置等工作,着力消除潜在风险源。同时,加强保护区周边生态修复与植被管护力度,完善水源涵养屏障,形成有效隔离污染的生态缓冲区。

在水质监测方面,该师市建立了覆盖“原水—净水—末端用户”的全链条监测体系,对水中pH值、溶解氧、浑浊度等关键指标开展定点、定期检测,并按规定向社会公布监测结果,确保水质状况透明可控。

一师阿拉尔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建国说:“水源保护与供水能力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职工群众的生活品质与健康福祉。我们将依法依规持续加大水源地生态保护投入,进一步提升监测预警、风险防控和综合保障能力,全力守护城市饮水安全。”

技改提质,从“合格水”变“优质水”

近日,记者在一师阿拉尔市绿海水厂提标改造工程现场看到,300余名施工人员正按照施工计划开展分区、分段作业,施工现场井然有序。项目负责人张林晨介绍,目前工程正全力推进超滤膜、纳滤膜两类核心单体设施建设,确保各施工环节有序衔接、整体进度稳步推进。

供水品质提升,关键在于处理技术的迭代升级。由一师阿拉尔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阿拉尔经济技术开发区绿海供水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绿海供水”)实施的绿海水厂提标改造工程,系一师阿拉尔市2025年“民生十件实事”重点项目之一。该工程紧扣水质优化核心需求,通过引进先进双膜法掺混工艺,推动城市供水从“安全达标”向“优质稳定”跨越,切实保障广大职工群众喝上更放心、更优质的饮用水。

“此次升级改造,源于现有供水能力与水质品质的双重瓶颈。水厂2015年投产以来,日处理生活用水5万吨,现在已经满负荷运行。”绿海供水副经理张磊说,“现有工艺虽能实现除杂消毒,水质符合国家标准,但因水源为雪山融水,钙镁离子含量较高,职工群众反映烧水时水壶容易结垢。”

围绕处理能力不足和水质提升空间有限这两方面问题,此次提标改造从扩容和提质两个方向同步发力。一方面,将水厂生活饮用水处理规模由每日5万立方米提升至10万立方米,以缓解供需紧张状况;另一方面,通过双膜法掺混工艺,对处理工艺进行系统升级,为提升出水稳定性和口感提供技术支撑。

据介绍,双膜法掺混工艺可根据原水水质变化调节产水比例,提高工艺运行的适应性和能效水平。超滤膜主要用于去除水中悬浮物、胶体和部分污染物;纳滤膜可有效降低钙、镁等硬度离子含量,从根本上改善水硬度,使水质更为柔和,并减少日常生活用水中水垢的形成。升级后的工艺将在确保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基础上,使主要水质指标进一步向优质水标准靠近。该项目建成投运后,将大幅提升供水保障能力,为师市职工群众持续稳定供应高质量生活饮用水。

更新管网,畅通惠民“最后一公里”

“看着新管子铺到家门口,心里真踏实。” 11月18日,一师阿拉尔市大上海国际花园小区居民田玲说。小区外,挖掘机挥舞铁臂小心翼翼开挖路面,施工人员正忙着对接新管网。

供水管网是贯通城乡、连接民生的“毛细血管”。今年,一师阿拉尔市针对城区部分供水管网老化导致的供水不稳定、水压不足等民生痛点精准施策,投入1.63亿元启动城区供水管网基础设施改造项目,着力打通用水“最后一公里”。

一师阿拉尔市住房和城乡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王杰介绍,阿拉尔市城区供水管网主要采用PE管、PVC管和玻璃钢管,部分管网使用年限已达15年,较新的也有5至8年,受材质老化、地质变化等因素影响,管网“跑冒滴漏”问题偶有发生,不仅造成水资源浪费,还影响了居民用水体验和企业生产用水稳定。

此次改造采用“支线覆盖+主干强化”模式,精准破解供水难题。项目改造支线管网约83公里,覆盖城区多数居民小区及商业区域,有效解决部分区域长期存在的末端水压不足和供水不均衡等问题;主干升级改造长度达17.88公里,强化整体输水能力,改善老旧管网易爆管、易渗漏等结构性问题,从源头上提升城市供水体系运行水平,为城市发展提供稳定的基础支撑。

“在管材选用上,项目坚持适配性与可靠性原则。管径DN500以下的管网采用柔性好、耐腐蚀、维护便捷的PE管;管径DN500以上的主干管网则选用耐压性能高、使用寿命长的球墨铸铁管。”王杰说,这些均为国家成熟应用的供水管材,能有效降低外界因素对水质的影响,提高管网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目前,该项目各项施工正按计划有序推进,一师阿拉尔市苹果苑、新龙花苑等6个老旧小区已完成供水管网更新改造。根据施工安排,项目计划于今年年底前完成80%的工程量,2026年4月底前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为师市职工群众和企业提供更加稳定、安全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保障。

扎实推进城市更新

让城市历史文脉“活”起来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段若冰 常驻记者李秀 通讯员郭凯丽

11月15日,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内,从山东探亲回来的该校退休职工胡建江,缓步穿行在熟悉的校园小径上。望着翻修一新的教学楼与历经修缮的校园设施,他感慨道:“教学楼翻新了,树长高了,但校园的格局没有变,仍能找到当年的印迹,重拾青春的记忆。”

在八师石河子市这座军垦名城,至今仍完好保留着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八一毛纺织厂、八一棉纺织厂、八一制糖厂等一批独具军垦特色的历史建筑。整座城市军垦文化脉络清晰,历史肌理保存完整,这一切,离不开该师市在城市更新中始终秉持的“保护中发展、传承中创新”理念。

在推进城市更新过程中,八师石河子市始终坚持以职工群众需求为导向,将保护历史风貌与完善功能配套紧密统筹,把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生活品质作为核心落脚点。在保留城市原有空间肌理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旧民居、旧厂房、旧街区的民生服务价值,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生活场景、丰富服务供给,着力打造了一批既有军垦特色又具宜居属性的地标建筑与生活街区,让职工群众在城市更新中住得更舒心、生活更便捷,真正实现“留得住记忆、过得上好日子”。

“在城市有机更新中,我们以‘创新时代记忆、复兴历史场景、厂区腾笼换鸟、物理空间活化’为路径,积极推动‘八一’记忆文化产业园建设,让老厂房焕发新生机,将‘工业记忆’转化为‘城市名片’。”八师石河子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孟宪峰说。

石河子西工业区是新疆工业遗产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这里的八一毛纺织厂、八一棉纺织厂、八一制糖厂等老厂房,承载着几代兵团人艰苦奋斗的集体记忆。2023年,该区域被划定为历史文化街区,涵盖12处历史建筑与4条历史街巷,核心保护区面积约20.79公顷。

2024年,八师石河子市启动对八一制糖厂旧址的保护性开发,在完整保留工业风貌的基础上,实施地下管网改造、道路硬化升级及部分厂房功能提升工程,使其具备现代商业运营条件,实现从“生产场域”到“生活场景”的转型,让老建筑在活化利用中融入城市发展新格局。

城市中的老街区、老建筑,是居民心中的乡愁所系,也是展示城市文脉的独特窗口。这些历经岁月洗礼的砖瓦街巷,既散发着浓浓的生活烟火气,更讲述着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和谐共生的动人故事。

如今,一栋栋承载历史的老建筑,在精心保护与活化利用中,不仅留住了乡愁、延续了文脉,更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共生。八师石河子市以“微更新”的细腻笔触,书写出了一部属于这座军垦名城“留住记忆、唤醒温度”的城市更新实践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