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歌舞团歌舞剧《楼兰九歌》在二师铁门关市上演

2025-11-25 08:51:34

巴州歌舞团歌舞剧《楼兰九歌》在二师铁门关市上演——

丝路驼铃摇日月 楼兰歌舞唱古今

张效红

11月17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歌舞团演员表演《楼兰九歌》。周静静 摄

寒意渐浓,可二师铁门关市群众文化中心剧场内,却因一场跨越时空的演出而炽热沸腾。11月17日晚,由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歌舞团(以下简称“巴州歌舞团”)倾力创排的歌舞剧《楼兰九歌》在此恢弘上演,一场关于家园、坚守与交融的文化盛宴,悄然拉开帷幕。

帷幕初启,80余位专业演员倾情演绎,带领观众穿越时空,步入驼铃悠扬的丝路楼兰。舞台之上,现代光影技术构筑出壮阔的沙漠与城郭,道具巧妙变幻,共同营造了一场震撼的视听盛宴。现场掌声雷动,观众的热情回应将气氛一次次推向高潮。

“太震撼了,仿佛把我带回神秘的楼兰古国。”观众李萌萌激动地分享观剧感受。而对演员们而言,这场演出背后是无数个不眠之夜的付出。

该剧舞蹈队长阿力滕桑在剧中塑造“西域长史”形象,为诠释这一角色,他付出了超乎寻常的努力。“导演不断调整剧本,我们也反复磨合表演形式,只为让演员的表演与角色特质完美融合。”除严格按照导演要求排练外,阿力滕桑还主动翻阅历史书籍、观摩优秀影视作品,从每一个细节揣摩人物状态。“能够讲述楼兰的历史,是我们的荣誉,更是责任。”

这份责任感贯穿整个创作过程。演员才仁加甫透露,为了找到最佳状态,团队在正式演出前反复与灯光、道具老师调试配合,常常工作至深夜。“我们要以最好状态呈现表演,让更多人了解楼兰文化、爱上丝路故事。”

《楼兰九歌》自2024年启动创排,通过《蒲菖春歌》《楼兰城歌》《大漠驼歌》等九个篇章,凝练展现楼兰“兴而衰、衰而迁、迁而再兴”的历史脉络。该剧已成功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项目、自治区文艺扶持激励项目,填补了楼兰题材舞台艺术作品的空白。

创作过程充满艰辛与感动。凌晨2点的排练成为常态,排练中期,部分演员受伤后仍坚持带伤排练。演员高娃·泰万在演出后动情地说:“在舞台上,我仿佛真的化身为那位穿越千年丝路时空的楼兰先民。特别是看到观众专注的眼神,更能感受到一种跨越古今的情感联结。”

对演员而言,这不仅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从排练时便建立的深厚情感联结,让他们屡屡为角色命运落泪——为楼兰王的离世而悲,更为楼兰王子带领族人寻找希望的使命而激动。正是在这真挚的悲喜与共中,“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交流交融”的宏大叙事得以内化进演员心中。演职人员继而通过舞台将这份厚重的历史情感传递给现场的每一位观众。

《楼兰九歌》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无意刻画单一英雄人物,而是着重塑造西域长史、屯垦戍卒等人物群像。剧中“屯垦戍卒共建家园”的动人情节,与兵团人扎根边疆、屯垦戍边的光荣历史及精神内核高度契合,引发了观众强烈的共鸣。

“剧里戍边士卒建设家园的场景,让我立刻想起了父辈开垦绿洲的岁月。”观众王日好观后深有感触地说,“这部剧不只是一段历史,它更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兵团人的来时路。”

巴州歌舞团副团长乌云其曼在谈及创作理念时表示:“我们在音乐和舞蹈设计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没有拘泥于传统的民族艺术形式,而是通过对多种艺术元素的解构与重组,探寻最适合表现楼兰历史文化特征的艺术语言。”这种创新性的艺术探索,让《楼兰九歌》在保持历史厚重感的同时,兼具当代艺术感染力。

二师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任郑琛贤观演后深受感动:“《楼兰九歌》的到来,不仅是一次高雅艺术的普及,更是一场深刻的精神对话。它以文化为纽带,让楼兰蕴含的‘家园情怀’与兵团精神的‘家国担当’相互激荡,进一步增进兵地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当演出结束,雷鸣般的掌声在剧场内久久回荡,演员们所有的疲惫都被自豪感和幸福感取代。驼铃声虽已远去,但今天,通过艺术家们的深情演绎,楼兰历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注入磅礴的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