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师
刘林:孔雀河畔的“兵巴郎”

2022-08-04 16:11:08

孔雀河畔的“兵巴郎”

——十四师人武部某独立营排长刘林的故事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谌慧、兰玲玲

7月29日,十四师人武部某独立营排长刘林(左)帮助库尔勒市哈拉玉宫乡巴格吉格代村村民修剪梨树。贾广宇 摄

7月29日,库尔勒市哈拉玉宫乡巴格吉格代村鲜花盛开,村民艾尼瓦·艾买提站在村口,踮着脚向远处张望,等待休假的十四师人武部某独立营排长刘林。

“我的阿里木江儿子来了!”见到期盼已久的亲人,两人激动不已,小跑上前,紧紧拥抱在一起。

“新疆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不可分割的成员。”“促进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这是刘林在笔记本上抄录的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和兵团时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中的两段话。

用心、用情、用力融入基层,练就过硬本领,争做民族团结的推进者、兵地融合的实践者、增收致富的带头人、维护稳定的铁拳头,刘林在巴格吉格代村做的好事实事数不清,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孔雀河畔的“兵巴郎”。

有一种深情,叫团结一心——“你和我的娃娃一样,以后就叫你阿里木江吧!”

阿里木江,是刘林的维吾尔族名字。

刘林出生于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板桥镇左里堡村,母亲去世得早,乡亲们心疼这个崽伢子,一路呵护他长大。

刘林刻苦学习,以优异成绩考入广州市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后来,他携笔从戎,进入陆军边海防学院学习。

2018年夏天,刘林背着行囊,来到美丽的孔雀河畔,到巴格吉格代村村民艾尼瓦·艾买提家里,进行为期4个月的语言实习。

“累了吧,快进来……”艾尼瓦·艾买提的妻子帕提古丽·阿西木看见刘林,高兴地把他迎进家门,还为他做了一锅香喷喷的抓饭。

初来村里,刘林水土不服常生病。一天夜里,刘林发起了高烧,帕提古丽·阿西木来到床边,放下刚煮好的热粥,将毛巾轻轻敷在他额头上,细心地为他掖好被角。“多么像我梦中的妈妈……”刘林的眼泪夺眶而出。

在帕提古丽·阿西木的家里,刘林常帮助妹妹们补习功课,买来电热水器、洗衣机、净水器,每日和家人一道下地干活、修剪梨树、清扫羊圈。夜深人静,刘林在灯下学习,帕提古丽·阿西木就在一旁静静地为他缝补衣裳。

“你和我的娃娃一样,以后就叫你阿里木江吧!”一天,帕提古丽·阿西木帕郑重地对刘林说。刘林直点头,心里暖暖的。从那以后,帕提古丽·阿西木总对人自豪地介绍:“这是我的阿里木江儿子,我家的‘好巴郎’!”

2019年8月,帕提古丽·阿西木被诊断为宫颈癌晚期,正在兵团军事部某基地参加新学员集训的刘林焦急万分,专门请假带她去乌鲁木齐治疗。

“阿娜(维吾尔族语,意为妈妈),别怕,有我在。”刘林边安慰帕提古丽·阿西木,边转头擦去眼泪。他拿到了毕业后的第一笔津贴,全数给了帕提古丽·阿西木。遗憾的是,帕提古丽·阿西木最终没能战胜病魔,临终前,她拉着刘林的手说:“阿里木江,你要好好照顾自己。”听到嘱托,刘林泣不成声。

有一种担当,叫倾尽所能——“他用实际行动赢得了村民的认同和尊重,大家更加爱戴、信任人民子弟兵!”

在巴格吉格代村提起刘林,村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阿里木江做的好事,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刚到巴格吉格代村时,刘林迫不及待地想要投入工作,但他发现,一件事情有时候反复讲上许多遍,村民还不一定能理解。这让刘林深深地感受到,要想宣传好党的政策、帮助村民提高增收本领,就要尽快提升村民国家通用语言水平。

刘林当即申请加入农民夜校教师队伍,在教授村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维吾尔语水平。

2018年7月的一天,农民夜校正式开课。“中国”“你好”……刘林采取互动教学模式,与每一名“学生”对话教学,让村民们每天都能掌握当天学习的内容。

为提高村民学习效率,刘林还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他白天工作、教学,晚上上网查找资料,从日常用语、基本发音开始,有针对性地准备教案,常常备课到凌晨。村民们的国家通用语言水平有了提升后,刘林加大了党的政策理论宣讲力度,前后宣讲100余次,将党的好政策传播到“最后一公里”“最远一家人”。

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感情不断加深,刘林和村民们越走越近。

修剪梨树、清理圈舍、搬运物资……一有时间,刘林就走家串户,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哪家房子年久失修、哪家缺少劳力、哪位村民身体有恙需要照料,他都一一记在本子上,发动大家一起帮助解决。一本本工作笔记,密密麻麻记满了民情民意和解决办法、推进落实情况。

2019年,巴格吉格代村的梨树遭遇虫害,村民们愁眉不展,刘林听闻后也急得睡不着觉。他积极查找解决办法,请来技术人员实地指导,组织村民修剪枯枝、治理虫害。9月,香梨大获丰收,村民们又为销路犯了愁。刘林和“访惠聚”驻村工作队一起探索网上直播销售模式,将香梨卖到全国各地,这一年,村里的香梨种植户户均增收三成。

帕提古丽·阿西木家的羊丢了,刘林不但帮忙把羊找了回来,还细心加固了羊圈;阿里甫·尼亚孜大叔家的梨树减产了,刘林手把手教他人工授粉技术;村委会会议室里的地砖年久失修,刘林买来新地砖铺好……

吐尔逊古力·艾拜大专毕业后没找到工作。“不努力,哪有好日子过?多学习多锻炼,你的就业机会多着呢!”刘林经常上门鼓励她,并提供就业信息,给她讲村里年轻人干事创业的故事。吐尔逊古力·艾拜很快振作起来,通过考试成为哈拉玉宫乡派出所民警。

离村归营那天,依依不舍的村民们早早来到村口,含着泪水送了刘林一程又一程。“阿里木江,你什么时候再来?”刘林眼睛红了:“多么淳朴可亲的老乡,你用真情对待他们,他们就会把心交给你!”

2021年末,休假回到巴格吉格代村的刘林没有休息一天,又当起了疫情防控志愿者,每日协助村委会开展消毒、核酸检测工作,上门宣传防疫知识,并捐赠了价值1000余元的防疫物资。巴格吉格代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宋珉毅说:“他用实际行动赢得了村民的认同和尊重,大家更加爱戴、信任人民子弟兵!”

有一种努力,叫静待花开——“练就过硬本领,人人争做民族团结的模范,涓涓细流就能汇成大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民族团结”这四个字对刘林来说,不仅分量重,意义更大。他先后写下30万字的笔记,一心一意练就过硬本领,更好融入基层,把民族团结工作往深里做、往实里做。

体质偏弱,就拿出双倍时间锻炼身体,不到半年,刘林的训练成绩有了很大提升;巡逻执勤,他与武警、公安民警、民兵一道研究的工作方法,得到了全面推广;2021年7月,十四师人武部组织应急演练,在炎热天气下,他带领全排克服困难,率先完成任务……

毕业分配时,刘林主动选择到十四师人武部某独立营。来到老兵精神的发源地——十四师四十七团,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碑前,他聆听了不穿军装、不拿军饷、永不转业的老兵们在大漠深处屯垦戍边的英雄故事,感动得热泪盈眶。老兵们对党的忠诚和坚定的信念,深深打动着刘林,更坚定了他传承兵团精神,扎根边疆、维护民族团结的信心决心。

独立营驻地附近有一所中学,少数民族学生占70%,刘林自告奋勇,担任学校特邀“校外辅导员”,常给学生上爱国主义教育课,和大家学在一起、融在一起。

一次,刘林给学生讲述了卫国戍边英雄群体的事迹,学生们激动地说:“长大后,我也要当兵!”“我想穿上军装,保家卫国!”刘林借此机会鼓励他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军队需要高层次人才。将来无论做什么,都要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栋梁。

种子发芽,就能长成大树,爱国的种子深深埋在了孩子们的心底。如今,每当看到官兵巡逻执勤,孩子们便主动向官兵们敬礼。这一幕幕温馨又令人振奋的画面,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在二二四团和泰新村,刘林负责理论宣讲工作,他的课生动有趣,很快拉近了台上台下的距离,许多村民主动加他的微信,逐渐和他成为好朋友。

2021年,刘林多次深入和泰新村调研,倾听民声,深切感受到富起来的村民对文化知识的渴求,他便主动向上级作了汇报。在兵团军事部、十四师人武部协调下,投资100余万元的文化建设项目在和泰新村落地,相继建成军民文化广场、爱民文化长廊和爱心图书室。

军民鱼水情谊深,军民团结如磐石。

练就过硬本领、加强民族团结、投身岗位实践,刘林出色完成了各项工作,被评为兵团军事部2021年度“十大天山卫士之团结模范”、十四师昆玉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他说:“练就过硬本领,人人争做民族团结的模范,涓涓细流就能汇成大河!”

《兵团日报》(2022年8月4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