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兵团
让科技成为职工群众致富的“金钥匙”

2023-01-17 13:26:51

让科技成为职工群众致富的“金钥匙”

编者按:

农业科技创新不仅事关老百姓“米袋子”“菜篮子”,还事关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

兵团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努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用科技成果服务职工群众,为职工群众增收致富贡献智慧力量。

位杰:小香梨做出大文章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谌慧

位杰(右一)在实验室和同事研究香梨砧木的抗病性(资料图片)。蒋媛 摄

1月11日,二师铁门关市农科所第一党支部书记、助理研究员位杰正在办公室的电脑前轻快地敲打键盘,屏幕上不时闪过“香梨工厂化育苗”“香梨限根快繁”“基质配比”“水肥一体化”等字眼。

“这种繁殖方式培养出的容器大苗栽到地里,当年就能开花结果,春夏秋三季均可移栽,成活率高,缓苗期短,大大缩短了传统建园模式的投产期。”位杰高兴地说。

香梨种植是二师铁门关市的特色优势产业,自从2015年来到二师铁门关市农科所工作,位杰便一直奔走在田间地头,围着香梨做文章。

“近年来,关于香梨高效授粉的技术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通过无人机授粉,原来一个人需要干一天的工作,无人机几分钟就可以做完,工作效率高,一亩地还能省下70到80元的成本。同时,无人机授粉的方式保证了授粉过程的无菌操作,大大降低了香梨火疫病的潜在传播风险。”位杰介绍说。

2021年,经过多次对无人机授粉时的喷液量、雾化粒径、飞行高度、飞行速度等参数进行试验,位杰课题组筛选出了香梨无人机授粉的最优作业参数,进一步提高了香梨的坐果率。同年,二师二十九团十连和园十四连的500亩无人机授粉核心示范园也逐步建成。两年来,该技术已推广应用1.6万余亩梨树,进一步促进了二师铁门关市香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了助力职工群众增收致富,位杰还围绕香梨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开展了系列工作,其中,功能性富硒香梨果品的研究是目前的主要工作。

他告诉记者:“硒是人体生命之源,素有‘生命元素’之称,发展富硒香梨产业潜力大、市场前景好,有利于人民健康。富硒香梨具有抗癌、防癌、保护心脏和延缓衰老、抗氧化与消除自由基、提高人体免疫力等多种特殊保健功能。如果在市场上推广开来,能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从而提升香梨果品的附加值。只要在香梨生长的关键期采用叶面补充有机硒肥,就能生产出富硒香梨。”目前,位杰已经掌握了富硒香梨的生产技术,正在示范推广。

接过二师铁门关市农科所老一辈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接力棒,位杰还参与了香梨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应用。“通过一代代香梨育种者的努力,我们单位目前已经成功选育出了8个香梨后代新品种。其中‘早玉香’这个短枝芽变新品种相较普通香梨成熟期早、结果能力强,更适宜密植省力化栽培,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品种。”位杰说。

“火疫病一定要早预防、早发现,采取综合措施,关键时期用对药,深度修剪很重要,预防香梨火疫病,跟着这个口诀做就对了。”说着,位杰将火疫病的快速检测试剂盒递给了二师二十九团十连职工张辅达。跟职工群众谈起香梨,位杰总能说上许久。围绕着小小的香梨,位杰做出了许许多多的大文章,这样的文章在未来还会有更多。

史芳芳:“让科研成果接地气”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素凡

史芳芳(右一)为前来参观的种植户介绍脱毒草莓种苗繁育技术要点(资料图片)。王海琪 摄

1月8日,小寒过后,天气渐冷。十二师农科所脱毒草莓种苗三级繁育体系示范区内却生机盎然,嫩绿的草莓苗一字铺开。农科所检测中心主任史芳芳一大早便来到棚里,观察草莓苗长势。

“2012年,我就开始带领团队进行脱毒草莓扩繁研究,目前繁育出来的脱毒苗已经推广到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喀什、阿克苏等地,种植户们都反映效益很不错。”史芳芳高兴地说。

一株草莓苗,为何需要花费10余年的时间研究?

“要进行脱毒草莓组培研究,首先要进行茎尖剥离,找准茎尖位置是关键,剥离茎尖越小,脱毒率越高。有些茎尖比针尖还小,要在解剖显微镜下才能完成此项工作。”史芳芳介绍。

为了尽快掌握这项技术,史芳芳时常在实验室里一待就是一整天。2022年,史芳芳带领团队掌握了完整的茎尖剥离技术,有效提高了草莓种苗质量和繁殖系数,草莓脱毒率达到100%。

目前,十二师农科所已具有5万株草莓脱毒原原种苗的生产能力,打造了草莓新品种引进试验、新技术示范推广、综合技术组装配套及技术培训为一体的全疆最大草莓脱毒种苗三级繁育基地。

为让更多职工群众在有限的大棚里实现效益最大化,史芳芳在南北疆各地建立草莓新品种及种苗栽培示范点,培训基层技术人员,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确保种植户买到好苗子、拥有好技术、种出好产品。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推广不是我们的强项,还是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史芳芳说。

2022年,史芳芳牵头实施“揭榜挂帅”项目,通过“招募”企业,把科研成果送到田间地头、生产一线,推动农业技术服务到基层、到职工群众,为职工群众增收致富贡献力量。

在史芳芳的努力下,这些“走”出实验室、种在田间地头的脱毒草莓苗,逐渐成为职工群众增收的“致富果”。

先后主持和参与40项研究课题,长期在田间地头为职工群众提供技术指导……近年来,史芳芳将所学技术充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为职工群众解决了许多种植难题。

望着一株株长势良好的草莓苗,史芳芳信心满满地说:“让科研成果‘接地气’,通过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基层服务,农业效益会越来越高,职工群众的收入也会不断增加。”

孔宪辉: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谌慧

孔宪辉(右)在三师四十四团五连棉花育种栽培试验田采摘棉花(摄于2022年10月11日)。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张美玲 摄

1月10日,新疆农垦科学院图木舒克市农业科技研究开发中心主任、三师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孔宪辉正在办公室审阅材料。

这一沓厚厚的A4纸,都是三师农业科学研究所的科技项目申报书,凝结了孔宪辉在三师这片土地上留下的汗水与智慧。

2022年1月,孔宪辉来到三师图木舒克市,挂职三师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作为新疆农垦科学院一名棉花专家,孔宪辉迅速进入角色,开展了棉花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的示范、培训等方面的科技服务工作。

“因为这里的水资源比较匮乏,土壤盐碱含量较高,棉花的‘干播湿出’技术是非常有必要推广应用的。这里春耕春播前都会对土壤进行春灌,保证土壤的含水量达到棉种发芽需要的墒情。而‘干播湿出’技术则省去了春灌的环节,滴水造墒方式给棉种供水,节约了春灌时所需的大量用水。”孔宪辉介绍。

孔宪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春灌时一亩地定量用大约180立方米的水。如果采用“干播湿出”技术,则在出苗阶段每亩可以省去100多立方米的水。

这种由原墒出苗改为滴水造墒出苗的播种方式,就被形象地称为棉花的“干播湿出”技术。

孔宪辉告诉记者:“职工使用普通的春灌方式种植棉花时,土壤湿度会因为地势的高低分布不均,造成棉花出苗时间不统一、棉花大小苗的情况,不利于后期统一的水肥管理。采用棉花‘干播湿出’技术的话,不但减少了土地盐碱对棉种的影响,保证土壤墒情比较均匀一致,达到出苗快、苗齐、苗匀苗壮的标准,还有利于化控机械操作,助力职工增产增收。”在孔宪辉和同事们共同努力下,棉花的“干播湿出”技术在三师推广开来,应用在三师63%的棉田中,助力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由孔宪辉全程把关的三师四十四团五连棉花核心试验基地也在2022年建设完成,420亩的土地承担了品种选择、栽培管理、化学封顶、病虫害防控、脱叶收获等重大职责。同年,新疆农垦科学院图木舒克农业科技研究开发中心成立,孔宪辉担任中心主任一职,负责棉花科技发展的相关工作。

“奔走在兵团大地,忙碌于田间地头,跟土壤打交道,把论文写在广袤土地上,是一件既快乐又充实的事。”说着,孔宪辉又忙着去实验室测数据了。

崔瑜:走好科技富民路

苟汇敏

崔瑜(左一)在给职工做技术指导(资料图片)。马静茹 摄

“这些茄子的花苞有掉落现象,这几天突然降温,棚内湿度高、温度低,会影响了它们开花坐果,你要多注意。”1月15日,九师农(畜)科学研究所经济作物研究室技术员崔瑜叮嘱该团三连职工杨海军道。

工作30余年,崔瑜长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和科技服务。她带领团队与石河子大学、石河子甜菜研究所开展甜菜高产高效生产技术研究,引进甜菜抗病品种,推广应用生物菌肥、腐殖酸肥、甜菜启动肥、全生物降解膜及9穴高密度栽培模式等新技术,解决了病害重、保苗率低、产量低的问题,为职工增收致富奠定了基础。

一六七团九连职工蒋贵新是甜菜种植大户,以前种植甜菜投入高,经济效益却不是很好。近年,九师农(畜)科学研究所让崔瑜为他提供技术服务,从品种的选择,到种植密度、降解膜的使用及肥料的科学施用等,每个环节都进行精细化管理。在崔瑜的指导下,蒋贵新种植的甜菜出苗率逐年提升,品种抗病性好,产量由4500公斤提升到5600公斤。

蒋贵新说:“崔技术员他们经常来给我进行技术指导,讲解甜菜生长规律、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我每次都受益匪浅。”

针对农作物高效生产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崔瑜手把手教、面对面交流,指导与实操相结合,极大地提高了职工的专业技能水平。

一六四团种植户赵春建种植树莓、草莓、食用菌、辣椒、花卉等各类设施大棚作物。九师农(畜)科学研究所每年从科学管理到水肥合理施用、病虫绿色防控等方面,对他进行全方位的技术指导。目前,他的设施大棚已经成为塔城地区周边小有名气的采摘园。

赵春建说:“如果不是师农(畜)科学研究所技术人员的指导,我也不可能这么快实现二三十种作物齐增收。”

30余年的辛勤工作,也给崔瑜换来了诸多荣誉。她先后荣获三农科技服务金桥奖先进个人、“十一五”国家星火计划工作先进个人、兵团“十二五”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先进个人、兵团“最美科技工作者”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