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兵团
四个普通人的战“疫”故事: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

2020-04-03 23:20:52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

——四个普通人的战“疫”故事

刘帆(左)为居民送菜(摄于3月4日)。 张琳琳 摄

六师五家渠市支援武汉专业医疗护理队的部分成员在武汉留影(资料图片)。

吕波和妻子视频通话(摄于3月8日)。 张乐 摄

己亥庚子之交,一场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突袭武汉,蔓延全国。所有人都焦灼地关注着这片土地。城市,一夜之间按下暂停键。空旷的街道,空旷的楼宇,还有你我,无法触摸,空旷的心。

这个春天,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在了我们每一个人身上,有的变成一座山,阻隔生与死的悲欢;有的变成一束光,照亮那些逆风前行的路;有的变成一缕炊烟,揉进了世俗烟火的记忆里。

战疫中,我们看到白衣战士,义无反顾、千里驰援,用生命守护生命;党员干部坚守岗位、日夜值守,用责任传递大爱;志愿者不求回报、不惧风险,只为尽一份力;人民群众众志成城、守望相助……

当阳光驱散阴霾,每一粒种子都会肆意生长,迎接生命的春天。

●张琳琳

千里驰援 武汉必胜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3月3日,六师五家渠市支援武汉专业医疗护理队队长张志霞举起拳头,面对党旗,郑重宣誓!

这一天,她和另外11名队员火线入党。

这一天,是她来武汉战“疫”的第28天。

入党誓词早已烂熟于心,但当她喊出那句“随时为党和人民献出生命”时,胸腔里还是涌起一股热潮。此刻,她比任何时候都清楚这句话的分量。

宣誓仪式结束,张志霞和往常一样,穿上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和队员们一起准备投入一场新的战斗。

3月的武汉,春光明媚。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洒进来,投下一片暖暖的光。

听患者说,今年武汉的春天来得更早一些,这两天气温一下子升上来了。虽然,护目镜里全是雾气,防护服里全是汗水,但看着和煦的阳光,张志霞的心里还是暖暖的。

“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场战‘疫’也到了关键时刻,加油!”每次出发,张志霞都会和队员们互相鼓励。

28天的战斗,让张志霞对这片战场非常熟悉。

这里是离病毒最近的地方,是离危险最近的地方。但同时,这里也是离爱和希望最近的地方。

在这片战场上,虽然时刻面临着危险,虽然每场战“疫”都无比艰辛,虽然也会害怕,但张志霞说,到湖北去,到武汉去,是这个春天她最骄傲的选择。

“我是党员,我坚决请战上一线!”

“支援一线,随叫随到!”

……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六师五家渠市响应党中央号召,按照兵团党委统一部署,迅速组建专业医疗护理队奔赴武汉,全力参与医疗救助工作。

动员令发出后,六师五家渠市118名医护人员写下请战书,主动报名支援武汉。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2月4日,由六师五家渠市10名护理人员组成的专业医疗护理队奔赴武汉,全力援助湖北省武汉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

为了减少细菌吸附,同时节省打理时间,2月7日,张志霞和队员们在酒店里搭起“临时理发店”,剪掉了长发。

“咔嚓”一声,一缕缕精心呵护的秀发落地。摸着自己的“板寸头”,她和队友们互相调侃着,心底还是有些不舍。

“头发还会长,战‘疫’一定赢。”看着大家脸上落寞的表情,张志霞有一丝心酸,不过转念一想,和感染的风险比起来,剪掉长发算不了什么。

剪完头发,他们就接到前往方舱医院救治确诊患者的紧急通知。

护理队由来自兵团医院、六师医院等几家医院的30名护理人员组成。大家分成两组,每组15人,每班6小时。

这是一次未知的挑战。虽然有心理准备,可一进入病区,张志霞还是有点懵。

电话、对讲机、铃声到处都在响,走廊里的医生护士都在跑,气氛紧张沉重,这样的阵势她从未见过。

虽然紧张,但张志霞还是迅速调整自己的状态,主动承担分诊工作。

来之前,她看过关于医护人员的报道,有人穿着尿不湿,连续六七个小时没办法上厕所,感觉有一点心酸。

没想到,如今,这就是她的亲身经历。护目镜影响视线,字要拿到近处看;口罩勒得紧,戴久了,鼻梁处的皮肤磨破,耳根生疼,鼻梁上全是深深的印子;防护服穿脱不易,穿久了闷的都是汗,里面的衣服全都粘在身上。

那天,她感觉值班的时间特别长。2月8日凌晨3时40分交班,一层一层脱防护服,一次一次消毒,交接完毕,走出病区,她蹲在地上,哭了。

在气氛有些沉重的病区,也有让人开心的事,那就是“有病人出院”。

她记得2月11日,病区里一个年轻的患者康复出院,走出隔离区。当时,张志霞穿着普通的白大褂。“终于见到你了,没想到这么漂亮,谢谢你们这段时间的照顾,谢谢!”小伙子说。

张志霞看到,小伙子大大的眼睛里闪着泪光。

那一刻,她忍不住热泪盈眶。

这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战士。他们千里迢迢而来,为的就是一个又一个病人走出医院,迎接生命的春天。

我的城 我来守

3月8日,一场春雪如约而至。

10时,刚与同事交接完工作的吕波,双眼布满了血丝。看着外面碧蓝的天空,他抬手拍了一张春雪图,发给妻子。

“女神,节日快乐!”他在手机上敲下几个字。

吕波,六师五家渠垦区公安局人民路派出所的民警。他的“女神”叫王燕,是六师公安局政治处的民警。两人都是“90后”。

吕波说,2003年的“非典”,大家都在保护“90后”,2020年的今天,他们“90后”来保护大家。穿上警服,他要用年轻的脊梁,撑起坚不可摧的防护墙。

去年9月9日,吕波和王燕举办了婚礼。和许多年轻人一样,他俩都喜欢旅游、喜欢看电影、喜欢和朋友们一起玩。

本该天天腻在一起的新婚日子,却因为忙碌的工作聚少离多。“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我俩结婚后在一起的时间还不到20天。”说这话时,吕波帅气的脸上有些落寞。

婚假因为临时有任务取消了,所以这个春节,他原本想带着王燕出去,给她补一场蜜月旅行,没想到策划了半个月,却碰上了疫情。

大年三十,饺子刚上桌,就接到紧急集合的通知。满城烟花齐放的时刻,他们匆匆分别,坚守一线。

吕波,负责辖区的街面巡逻,每天有十几个小时在路上。开车巡逻路过王燕的办公地点,他都想下车去看一眼。

可他知道,特殊时期,只有守好大家,才有小家团圆。

就这样,他们成了彼此的战友,成了彼此最坚强的后盾。

“这个时候,我们不上,谁上?”吕波说,他听过老军垦们奋斗的故事,也从电视上见过汶川地震、抗击“非典”的危急时刻。现在,轮到他们挺身而出,逆行而上。

2月26日凌晨,正在值班的吕波接到一个从乌鲁木齐市打来的求助电话。

电话那头,是一名女士焦急的声音:“我母亲高血压病犯了,家里只有80多岁的老父亲一个人在身边照顾,我现在也回不去,麻烦你们帮帮忙……”

问清情况后,吕波立即赶到了老人家中,将老人背下楼,送到医院进行治疗。挂号、检查、办理住院手续,吕波忙前忙后,直到老人病情稳定后才离开。

老人的女儿张女士后来说,当时情况紧急,要不是吕波帮助,及时送老人去医院,她都不敢想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我的城,我来守,穿上这身警服,我就要守护好这一方百姓的安宁。”吕波说。

想起谈恋爱时的承诺,吕波心里有点酸酸的。“女孩子都喜欢浪漫,以前承诺过,每年一定给她过‘女神节’,给她送礼物!”吕波说。

有一天,吕波巡逻路过王燕的办公地点,准备把一袋口罩悄悄放在大门口,可没想到王燕看见了他,来不及穿羽绒服就飞奔出来。

看着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样的她,吕波抿着嘴笑了。

“老婆,我爱你!”他伸出手隔空给王燕一个大大的拥抱。

虽然,隔着两米的距离,但吹过耳际的风都是甜的。

他说,等疫情结束后,他要带着王燕去旅行,看武汉的樱花,看奔涌的大海,看苍翠的山林,看拥挤的人潮,看祖国山河无恙。

温暖守护 “空城”不空

3月12日傍晚,刘帆再一次绕着兵团党委党校的院子转了一圈,落日的余晖从天边照了过来,透过层层叠叠的树木,落在地上。

盼望已久的春天,终于来了,一切和想象中的一样美。

这一天,他结束了下沉社区的工作。

刘帆,六师五家渠市党委办公室信息中心工作人员。2月6日,他接替妻子的工作,成了小区的“网格员”。

他妻子叫杜晨晨,是五家渠市人民路街道青湖南路社区的工作人员。疫情发生后,杜晨晨接到指令下沉到小区,可没过几天就累倒了。

工作还要干,咋办,只能他顶上。

“谁叫咱是党员?”安顿好妻子,刘帆背着行李下沉到小区。

刚开始,在家憋着干着急,出门觉得也挺好。戴上一次性医用口罩,再戴上一副手套,全副武装的他在阳光下自拍了一张照片。

但第一天下来,他就不行了。嗓子哑了,腰酸,腿疼。

隔离措施刚开始,有些居民着急,想要出院子。他得不断解释封闭小区的意义,挨家挨户测量体温,统计核对信息。

没下沉到小区之前,刘帆对自己很有信心。以前,他在“访惠聚”工作队工作过,群众工作是他的强项。可没想到,这一切比他想的要更琐碎、更艰难。

他负责的8、9、10号楼,有58户居民,其中70岁以上的老人有7名,婴幼儿有5名。

在社区,每个下沉干部都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每天,他要挨家挨户敲门测体温,统计人数,代购生活用品。

有一次,一个居民在门上贴了纸条要买菜和水果。他二话不说买回来送上楼。送到人家里,往下一翻,橘子一大半都是坏的,看着那袋橘子,他臊得脸通红,好在有口罩挡着,只能连声说对不起。

他转头又往水果店跑,自己掏腰包买了一公斤橘子送过去,那名居民不好意思要,刘帆放下东西扭头跑了出去。

现在想来,下沉小区的34天,好似做梦一样。

每天骑着三轮车在寒风里买菜买药,提着大包小包挨家挨户送,脚后跟磨破了,可精神却很好。4时睡,8时准能睁开眼,有时候连饭都顾不上吃,可活却越干越有劲。

“好像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往前推,不敢停下来。”说这话时,刘帆的眼睛亮亮的,像极了黑夜里的星星。

住在8号楼的王江元,家里有个6个月大的孩子,小孩子吃奶粉,年前没存货,眼见着一罐奶粉到底了,两口子急得直跺脚。

那天下着大雪,刘帆在风雪中跑了一天,终于买到了孩子的奶粉。

看着满头大汗的刘帆,身高一米八的大汉王江元,含着泪说不出话来。

封城的日子里,刘帆和许许多多社区工作人员,奔波于千家万户,踏遍了大街小巷,温暖守护着大家的“宅”生活。

刘帆说,有时候路过空荡荡的街道,心里会发酸,但敲开那一扇扇关着的门,又会被那些温暖的眼神感动。

有时候,职业的神圣感是需要经历一些事情才能感受得到。这一次站“疫”,牺牲、守护、职责就在身边。

窗外的阳光越来越暖,小区里的草木正孕育绿意。

我们都知道,过不了多久,小区的广场上音乐就会再次响起。

在春天 等待春天

这个春天,是在一个漫长的冬天之后才到来的。

在疫情的笼罩下,连队的春天很静,家家门户紧闭,职工个个窝在家里。

而老王的春天,却很忙。他每天早出晚归,干着要紧的大事。

老王,叫王富强,是六师新湖农场十八连的职工。他十几年前从河南来到连队,种了多年的地,这两年赶上团场综合配套改革,挣了钱,日子好过了,原本想带着老伴回老家,可没想到被疫情挡住了路。

那段时间,看着电视上不断攀升的确诊病例数,老王急得干瞪眼。

“俺是个庄稼汉,大事帮不上,可总得出点力啊!”在家里“宅”了几天,老王实在憋得慌,就给连长打电话,问他能不能出去帮帮忙。连长说防疫人手不够,让他来当志愿者。

“啥是志愿者?”老王心里打鼓。

“就是给大家帮忙,为抗疫作贡献!”连长说。

听了这话,老王心里有底了。晚上和老伴商量,老伴看着电视上疫情的报道,沉着脸说:“电视上说了,要在家隔离,你还要往外跑,就你能!”

看着老婆一脸不高兴,老王没吱声。

第二天一大早,他简单吃了两口饭,戴上口罩,匆匆赶到连队办公室。

到办公室时,连队“两委”成员都到了,大家隔桌子坐下,开始开会。“今天没有外来车辆和人员进连队。”“连队19户职工体温检测一切正常。”“老王一会儿为连队消毒,喂牲口。”……

连部不大,大喇叭一响,犄角旮旯里都听得一清二楚;连队又不小,有1.4万亩地。疫情期间,连队住着19户职工,有些职工住在场部回不来,家里的鸡、鸭、羊、牛,每天都要喂养、消毒。

背着消毒箱,一圈走下来要三个小时,老王的后背被汗水湿透了,衣服贴在身上,寒风一吹,刺骨的冷。

晚上回到家,老伴依旧一脸的不高兴,却做了他最爱吃的拉条子,酸菜炖肉。他把饭端到院子里,一个人呼啦呼啦吃了两大碗。

给连队家家户户消毒测温,喂鸡喂鸭,接触的人多了,心里还是有点怵。

“防着点,总归是没错的。”每天干完活回来,老王就自己住在一间放农资的偏房里。

老王发现,老伴每天还是一脸的不高兴,可伙食却一天比一天好。

他当志愿者的事,老伴偷偷给当兵的儿子说了。儿子在电话那头说:“爸,俺妈说,防疫是国家的大事,我们每个人出一份力,才能打赢这场仗!你看,咱家现在有俩战士。”听了这话,老王的干劲更足了。

这几天,温度升高,地里的雪也化了。看着门口的柳枝抽出绿芽,老王心里也亮堂了许多。

大田里,人们三三两两地出来备耕。他相信,熬过了最冷的冬天,这个春天一定更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