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5 12:57:01
健康兵团 | 做好情绪管理 呵护心理健康
10月10日,四师医院心理咨询师(左)为患者讲解心理健康知识。于洋 摄
10月12日,一师医院心理咨询专家(左)为患者做心理疏导。黄叶叶 摄
3月2日,张桂青(右)引导患者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心理压力,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杨涛 摄
编者按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现代健康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两翼。受社会急剧转型、工作节奏加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进入心理问题高发期,许多人因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解而导致失眠、抑郁等病症,损害健康。
10月10日是第二十九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通过有效的心理调节,能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增强人体自身免疫力。为引导职工群众关注自身心理健康,掌握自我调节的科学方法,以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心态更好工作和生活,本期“健康兵团”策划刊发相关稿件,敬请关注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大家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冲击和压力,一些人产生了焦虑、恐惧、迷茫的情绪,“心理防疫”成为抗疫的重要“战场”。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人们该如何排解压力,呵护心理健康?人们管理情绪的侧重点是什么?如何“修复”自己的情绪?
照顾好自己,接受心理援助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强调了精神健康的重要性。
在今年的疫情中,人们的生活节奏被打乱,心理压力加大,工作与生活偏离正常轨道,每个人对于负面信息的承受能力都不尽相同。比如,在收到一些负面消息时,有的人会感到焦虑,但有的人会迅速利用正确的渠道,搜集相关可靠的信息,安抚情绪。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心理科主任张桂青表示,当下,防疫工作压力大,一线工作人员要正确看待自己的心理问题,及时接受心理疏导和干预。稳定化始终是自我心理调整的第一要务,大家要尽可能合理安排生活作息。工作之余,在休息场所听一些轻音乐,身心都得到放松。
同时,人们还可以适当做室内运动,比如打太极拳、举重等。运动可以帮助人们缓解紧张情绪,增强自信心和心血管机能,提高免疫力,抵御疾病。
“当我们回不了家时,可以与家人进行视频通话,互报平安,加强与亲友的联系与沟通,获得亲友的支持与鼓励。”张桂青说,要了解自身的应激反应,如果应激反应强烈,可以接受心理评估与心理援助来应对应激反应。如果出现失眠、焦虑、抑郁等症状,应及时接受心理医生的帮助。
张桂青介绍,疫情期间,学生的心理问题呈现增加的趋势,尤其是有精神问题的学生,原有的精神问题会加重,需要重点予以关注。对此,家长、老师要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尽早解决问题。
“如果心理压力较大,一些孩子会表现出身体不舒服,这就是心理问题躯体化。对此,家长、老师都要密切关注孩子,孩子若有心理问题,要及时解决。”张桂青认为,孩子家长必要的时候应向心理健康服务专业机构、社会机构、医疗机构寻求帮助,尽早解决问题,避免发生极端事件。
接纳情绪,做有价值的事
“疫情还没彻底结束,有些人听说病毒很厉害,且感染新冠肺炎去世的中老年人比较多,产生担心和害怕情绪,甚至连睡觉都不踏实;每天洗很多次手还不放心,总是担心和害怕感染新冠肺炎。”张桂青说,感到慌张、焦虑,害怕自己被确诊,这是很自然的反应,不必过分强求自己保持镇定,要允许自己产生上述情绪反应。
面对疫情,大家有时候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如害怕和担心。其实,这些情绪可以提高人的警觉性,让人在灾难和危险来临的时候做好“战斗”准备。
“出现情绪反应是正常的,要学会接纳情绪,做一些安抚情绪的事情,比如做运动、听音乐等。”张桂青建议,大家要对信息有基本的甄别能力,选择官方媒体的报道和部分权威专家对疾病的介绍来了解信息,不偏听偏信,更不信谣传谣,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要学会转移注意力,把时间放在有建设性的活动中去,比如工作、学习以及娱乐活动。
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我们应该怎么调适心理,让情绪回归正轨?
“疫情期间,人们可以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比如,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或者,阅读一本书,发展一项业余爱好,坚持做一项运动。拟定一个目标,然后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会让情绪回归正轨。”张桂青给出了相关建议,首先要调整心态,做到接受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并且改变一些必要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例如,科学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减少非必要的聚集性活动,室内多通风、勤洗手、使用公筷等等。这既是防控疫情需要大家做出的行为改变,从长期来讲,也是提高每个人的健康素养需要做出的行为改变。其次要对未来充满信心,不要忽视在我们身边的美好事物,充满应对危机的信心,保持乐观心态。
调整心态,回归正常生活
八师石河子市新城街道十四社区居民王明玉是一名社区工作者。10月7日,王明玉来到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心理科就诊,希望通过医生的专业指导,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做好亲子沟通,改善亲子关系,减少烦恼。通过一个多小时的情绪管理辅导,王明玉掌握了调节情绪的科学方法,压力得到缓解,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王明玉从7月17日开始一直在抗疫一线工作,直到9月才回家。回家后,她8岁的女儿在家里哭闹,不愿上学,两人时常吵嘴。工作、生活的双重压力,让王明玉不堪重负,出现紧张、烦闷、焦躁不安情绪,晚上时常失眠,严重影响了工作和生活。
张桂青认为,从心理学角度说,在疫情期间,人们普遍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这都是正常反应,是可以理解的。
“疫情期间,一线工作人员承受了较大的压力,在较长时间的工作状态下,很容易出现焦虑、沮丧、抑郁等不良情绪,进而影响工作、生活。”张桂青表示,情绪管理是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智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从而确保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由此产生良好的管理效果。
张桂青提醒,当我们出现焦虑、抑郁、愤怒、不安等情绪时,可以进行自我调节和求助,及时化解不良情绪。如果发现自己或家人朋友容易发怒、唠叨、担心、害怕、失眠,工作和生活能力出现效率下降等,应及时向专业医生寻求帮助,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和情绪管理,才能有效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改善工作状态,提高生活质量。此外,大家还可以向身边的人或亲友求助,诉说和寻求安慰,相互鼓励。
“对于有愤怒情绪的患者,适当的宣泄和释放是有益处的,可以进行短吸长呼的呼吸练习。”张桂青说,如果呼吸尚不受限,可以稍快速吸气后用5秒至10秒缓慢呼出,把愤怒用呼气努力吐出去;如果呼吸受限,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愤怒想象成气球,从前胸飘出身体,飘到离你较远的安全距离,逐渐充气、爆掉,让愤怒情绪释放出去。
疫情让很多人的情绪处于“焦虑、抑郁反应”的状态,这个时候我们要调整好心态,意识到情绪不是无法控制的,而是我们有能力控制它们,让情绪回归正轨。
兵团卫健委疾控处处长薛文霞表示,为让更多的职工群众拥有健康的心理,学会自我调节和沟通,兵团各级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宣传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为各种有心理障碍或心理应激相关的疾病患者提供更科学、优质、温馨的服务,让他们尽快“心理复位”,回归正常生活。(兵团日报记者 郑娅莉)